Tuesday, December 29, 2020

平野聰「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這本書旨在闡述現代中國的形成——繼承了大清帝國的遺產、與儒家思想在清代的演化,在近代國民國家與國際法的規範(傳統史觀所謂的西方列強的「壓迫」),同時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啟發,在許多歷史的必然與偶然之間,變成現在中國的形狀。也因此,現代中國的疆域並不是「自古以來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很多現代中國的問題在大清帝國早已埋下.

日本歐吉桑教授的碎碎念實在太好看了!我特別喜歡作者問的問題,以及了解問題本質的方式。不曉得是台灣比較少這樣的觀點,還是我本人之前太華腦,一直都沒有接觸這樣的史觀史學。作者在後記裡提到,他曾經受過成為政治學家所需的系列訓練,所以一直思索著「能讓某個秩序長久延續(或因失敗而衰退)的政治正當性究竟是什麼」?這個思考路線也成為本書的特點。

像我這樣的七年級台灣人和更早的世代,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都是吸收到大中華史觀。我在博班畢業後一直很關心這個問題,在網路上看過不少文章(記得鄭立就有不少)。所以閱讀本書之前我已經了解,現在的「中華民族」是梁啟超為了繼承大清帝國版圖而發明出來的。而現在中國中「少數民族」的悲劇,和中國與鄰國(包括台灣)的問題,都是從這個被發明的「中華民族」衍伸出來的。為什麼我會認為這個觀點比較接近實際情況,而古早義務教育的大中華史觀是唬爛呢?因為這個觀點解釋了我小時候就有的疑惑:

  • 明明歷史課本中,即使是國力最強的漢、唐、明,其疆域版圖都不及於今日的圖博、東突厥斯坦、蒙古、滿洲,為什麼現代中國(不管是秋海棠還是老母雞)擁有這些領土?
  • 為什麼萬里長城在目前中國領土的中心?城牆不是應該蓋在邊境嗎?
小時候只覺得怪怪的,不知道該怎麼發問。如果當時就懂得問出這些問題,就不會到了快三十歲才開始排華毒了。

在網路上看了這些文章之後,我覺得我缺乏學術標準的論述;學術標準的論述所提供細節會讓論據更完整。「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補上了這部分。

滿洲人建立的大清帝國本質上是個內亞帝國。因此大清皇帝在治理不同地方的時候,採用當地人能信服的方式——治理漢人使用儒學,而跟蒙古、圖博的聯盟則是以「藏傳佛教的保護者」的身份。東突厥斯坦是最後一塊被併入版圖之處,對於當地的蒙古人,大清皇帝仍然用藏傳佛教來取得統治正當性;對穆斯林,作者的說法則是「伊斯蘭教的保護者」,但是我覺得這部分的連結比較弱,作者也沒有特別說明。

乾隆盛世之後,大清在內政、財力、騎兵武力各方面漸漸衰落。然而儒學卻開始轉變成經世致用,因此認同乾隆皇帝的光榮版圖——乾隆皇帝解決了漢人王朝數千年都無法解決的西北邊境問題,這難道不是儒學家所追求的治世嗎(以魏源出版的「聖武記」為轉捩點)——再加上作者沒有明寫,但我覺得可能發生的是:堅持華夷之辨、歧視滿洲人的儒學家都被乾隆殺光光;而太平天國之亂暴露了滿洲八旗廢到無法平亂,經世致用的漢人士大夫藉著團練慢慢取得大清政府的實權;也因為漢人士大夫最早體認到要以國際法規則和西方列強周旋,他們主導了大清跟國際接軌、以國際法定義「清國」的策略和實務。至此大清的內亞性質已蕩然無存:以漢人主導的國民國家,與滿洲、蒙古、東突、圖博各地有本質上和實務利益上的各種矛盾。更別說原屬朝貢國的朝鮮、琉球、越南、尼泊爾,互市之國日本,以及化外之地的台灣了。這些矛盾一直延續到今天。

以下是比較零碎的雜記:
  • 照黃仁宇的說法,大明衰敗的原因在於無法用數字管理龐大的帝國(unaccountable),而本書作者則歸因於不平衡的朝貢貿易拖垮大明的財政。這兩者並非互斥,不過應該也是滿有趣的議題。
  • 雍正皇帝的「大義覺迷錄」:看起來很有邏輯有條理,作者甚至推崇為大清最好的政論。為什麼這本書在漢文化圈裡被當成笑話?可能是在漢文化的邏輯裡,自承夷狄就輸了;還有弒父弒兄等等指控,漢文化的邏輯就是要裝死,雍正太認真,反而讓漢人有越描越黑的感覺。
  • 宮崎市定形容認真魔人雍正皇帝的性格「堅固無比的水泥要塞」:總覺得很合日本人口味。
  • 有關雍正的醜聞特別多,可能是雍正比較不甩漢人士大夫的傳統和他們所重視的事。不過他又為了基督教不拜祖先而禁基督教。
  • 乾隆的信念:成為圓滿和諧大版圖的君主。
  • 作者認為乾隆皇帝的性格有種樂天的成分,即使他的「十全武功」大部分都陷入苦戰(苦戰皇帝4ni?!)然後打輸,他還是沾沾自喜到處炫耀:我覺得乾隆是自戀吧,尤其是他到處蓋章這種行為.....讓我很想剁他的手 XDD 苦戰皇帝讓我想到很多年前批踢踢金庸版的苦戰教主(張無忌)、苦戰國師(金輪法王)、苦戰尼姑(九難);被鄉民封為苦戰的原因是跟比自己等級差很多的對手都還要打很久。XDDD
  • 秉持儒學基本教義的朝鮮使節團,被乾隆皇帝要求會面六世班禪喇嘛時的各種崩潰好有喜感,莫非是被景濤盜帳號?
  • 清盛世的危機:滿、蒙人過太爽,逐漸漢化,奢侈浪費,失去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皇帝感到失去因「藏傳佛教文化的保護者」而成為內亞帝國皇帝的正當性->漢人也開始瞧不起失去武力優勢的滿洲人,華夷之辨甚囂塵上(康熙的寬縱也讓這些人講話比較大聲)->雍、乾兩帝開始呼籲滿洲人要有「滿洲人的樣子」,乾隆開始堂子祭祀,但沒有包括孔子->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乾隆開始箝制言論,也不承認自己是夷狄->大清開始衰敗
    這個過程跟今天全球化的現象好有既視感....
  • 本書一直很重視以學術引領政治思想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大清皇帝被轉化成中華天子。不曉得是不是已排完華毒的關係,雖然從顧炎武的思想已見端倪,我還是不太能理解這個轉折。

Tuesday, December 22, 2020

星座女人系列之射手座(二)

因為實在很喜歡女主角沈亞嫻的設定和龔慈恩的表演,我又看了一次「星座女人系列之射手座」。這次沒有快轉,從頭到尾看完也看到了一些之前略過的小細節。 我還是比較喜歡男二林嘉明。男主角莊立言(焦恩俊)真的除了比較帥以外完全不能跟嘉明比啊!!

Friday, November 13, 2020

「羅通掃北」之秦懷玉



小時候看電視「羅通掃北」就對小咪演的秦懷玉印象深刻。前幾年重看還是很喜歡他——秦懷玉又帥個性又好武功高強沈穩正直溫柔體貼又沒架子,我要是綠霞一定選他。可惜還是被綠霞發了好人卡。是說本劇最顧人怨的就是羅通屠爐這對薄情寡義情侶檔,羅通除了是黃香蓮演的加上主角威能之外還真沒可取之處啊~

小咪在這齣戲裡的扮相真正帥,石惠君也很可愛~

「羅通掃北」之左嬌嬌



唐美雲為什麼連演妖婆角色都可以這麼可愛啊啊啊~~(顯示為粉絲)這段可以看到唐美雲的身段,還有三十年前很瘦還裝嫩的許亞芬(完全認不出來!)

我很喜歡這段不知道是什麼調的音樂;可能是第二句的旋律出乎意料之外的緣故。

許仙姬



在批踢踢的歌子戲版逛了一圈,果然不是只有我覺得許仙姬的唱腔很好聽!前幾年看了幾段「羅通掃北」,就覺得許仙姬演的蘇鳳又正唱腔又好聽演技也不錯;蘇鳳的個性也是幾個女角中我比較喜歡的。許仙姬的扮相有點像苦命版的趙雅芝。

歌子戲「漢調」



最近迷上的歌子戲曲調除了「敕勒川」之外,還有「漢調」。看來我喜歡的調調「陰調」「望月詞」「漢調」都是心情激盪的時候唱的。目前對常聽到的「七字調」和「都馬調」比較無感;聽到「七字調」時會一直去細聽各種樂器,而「都馬調」我完全無感....

李珞晴的身段滿不錯的,是中生代值得期待的演員(一種追蹤2A/3A農場球員的概念)。是說沒看上下文,這一小段的身段我實在看不懂想表達什麼?白娘子到底是對許仙舊情難忘,還是想離婚切八段?

Sunday, November 8, 2020

唐美雲歌仔戲「大漠胭脂」



看完了唐美雲歌仔戲「大漠胭脂」,由唐美雲和許秀哖分飾男女主角長孫晟與千金公主(劇中名為宇文玉塵),故事背景設定在北周後期與隋前期。

故事題材相當有創意。長孫晟與千金公主都是歷史人物,劇中兩人在長孫晟的比武中一見鍾情,千金公主甚至尾隨夜訪長孫晟私定終身。然而北周國舅楊堅挑明了千金公主之父——趙王宇文招——乃是長孫晟的殺父仇人,長孫晟在愛情與國仇家恨的掙扎中拒絕公主私奔的提議,反而親自送公主去突厥和親。千金公主在和親途中收到父王血書,說明楊堅篡位、殺盡宇文家族,遂放棄私奔的念頭決定和親,以利用突厥的勢力報仇。若干年後,楊堅即位成為隋文帝,長孫晟掛念千金公主,提議以安撫突厥的名義出使突厥,想趁機帶公主逃走。不料楊堅反而要長孫晟冊封公主為大隋的大義公主,賜姓楊;若公主不從,則賜死。長孫晟向公主表明心跡,卻被突厥可汗發現兩人的戀情。可汗跟公主攤牌,公主這次寧願被可汗賜死也要選長孫晟,因此領了華麗的便當。

整齣戲看下來我覺得浪費了這麼有創意的題材。長孫晟好廢,他在劇中的作為就是不斷地挖洞給自己跳。當初為了國仇家恨而拒絕與千金公主私奔,到頭來什麼也沒做,楊堅篡北周長孫晟就算報仇了是哪招?長孫晟也沒幫人家篡位。然後自以為出使突厥是妙計,卻被楊堅仙人跳要他算計千金公主。出使途中終於覺得自己很廢了,在那邊碎碎念報效國家不差我一個,但公主不能沒有長孫晟,決定要帶千金公主私奔——你哪來的自信公主還愛你啊?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中二症頭。

在突厥的劇情就是公主和長孫晟的智商都剩30所以洞也越挖越大。公主先是跟可汗說溜嘴說她是鮮卑女子自小受過嚴格的鮮卑武術訓練家學淵源知兵事,還有個雙鵰箭袋是要送給意中人的。這種老梗我實在懶得吐槽了,用膝蓋想都知道下一句可汗一定問:錢咧箭袋咧?!然後箭袋在長孫晟身上這件事等一下就會被發現。

然後長孫晟炫耀隋朝的功業冒犯了公主。公主賭氣跟可汗曬恩愛,長孫晟就爆氣把楊堅叫他來的目的全部攤牌出來。突厥可汗當然覺得長孫晟欺人太甚將他下獄,也發現了雙鵰箭袋在長孫晟身上。接著公主半夜去探監,兩人終於表明心跡,互訴情衷,開始在監牢中唱唱跳跳做著私奔的美夢——你們到底哪來的自信可以活著從這裡走出去?!——然後馬上就被可汗抓包。還有,公主心心念念的國仇家恨呢?!前面才說自己委屈多年跟突厥可汗周旋就是為了報仇,現在什麼都沒達到卻三言兩語就輕易放棄,實在很沒有說服力啊!

雖然到這邊應該要很感人,而且公主就快要領便當了,但是我實在斜線滿臉,因為這兩人的言行舉止都很中二。就算我對歌劇音樂劇戲曲的劇情都不期不待,太過粗糙的劇情還是會降低入戲的程度啊啊啊!而且長孫晟的出場可是氣勢萬千、技壓全場;唐美雲扮相超帥氣,身手又好,十分鐘內就以武功、箭法和膽識煞到千金公主;對照之後劇中的作為,真的覺得他超廢的啊~!

這齣戲很明顯是為了唐美雲和許秀哖量身訂做。可是沒有夠份量的配角,讓我覺得劇情很薄弱。楊堅出場的時候對白落落長,我還以為這個演員不會唱;但是後來又有一小段的唱段。不管是楊堅和突厥可汗都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而且演員似乎也用傳統的反派套路來演,身段和念白都非常誇張,以致於整個角色流於單薄。左雲山終於追到了屠爐,而許秀哖每次都選從南方農業文明出身的男主。

音樂用了很多都馬調和七字調。主奏的樂器是三弦(但我覺得聽起來比較像月琴)和不知道哪種胡琴,所以聽起來還算傳統的風格。不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聲音也很明顯,整體而言還是有某種程度的交響化。許秀哖的唱腔非常好聽,不過唐美雲的聲音有點沙沙的(她唱左雲山時沒這個問題)。新編的「敕勒川」很好聽,而且唐美雲和許秀哖在這段音樂的身段超漂亮(尤其他們兩個的轉圈都很漂亮,我還重看好幾次)。

「敕勒川」是本劇主題曲,描述的是兩人私奔後的夢想,但是就整個故事內容而言,兩人都是漢化的胡人,劇中的行為模式也相當像漢人(公主和親途中看到王昭君的青塚還在那邊哭哭),因此我覺得這個夢想的設定太假掰,有點像坐在城市咖啡廳裡的文青想像悠閒的田園生活。是說這齣劇的開頭背景介紹沒有中華本位的修辭,讓我的期待很高,也因此在劇中看到主角們的思想行為模式滿失望的。

舞台、燈光、服裝都算不錯,但沒有特別令人驚艷。長孫晟和千金公主亮相的造型是全劇最好看的。唐美雲劇團的龍套武功超好,一開場的武打很精彩,後面龍套的武打都很有誠意,顯然大家都是從小接受嚴格的鮮卑/突厥武術訓練。

雖然吐槽了這麼多,總體而言我覺得這齣劇還不錯。特別推薦給喜歡歌仔戲音樂和身段的人,看唐美雲和許秀哖精彩的表演真的很過癮。唐美雲劇團的劇本選材一直都很有創意,我也會繼續追唐劇團的歌仔戲。

Sunday, October 11, 2020

蕭阿勤「重構台灣」

這本書是作者的英文學術著作翻譯成中文之後出版。作者從文學、語言、歷史來探討以台灣為主體的敘事如何被建構。

整本書的重點是:在美麗島事件之前,儘管有鄉土文學論戰、有台語復興的討論和活動,這些文學、語言、歷史工作者都或多或少視台灣文化為中國文化的分支。然而,美麗島事件之後,文化工作者和黨外政治人物開始串連,才正視台灣文化的獨立性質、開始以台灣為主體討論文學、語言、歷史。也因此加劇了中國視角與台灣視角的分歧與衝突。

至於為什麼美麗島事件成為台灣主體意識的轉折,本書並沒有直接討論。從書裡的鋪陳看來,70年代的雪崩式斷交、被踢出聯合國、政治壓力逐漸鬆綁,可能都是原因。我對台灣歷史了解不夠深刻,所以無法評論;了解美麗島事件的意義是今後的閱讀重點之一。

作者比較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先有民族語言與文學,才邁向政治上的民族國家——台灣的進程剛好相反。台灣先有政治上的主張——黨外活動與美麗島事件——文化工作者才開始建構獨立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觀。我認為原因在於台灣戰後的主流文化,是本地殘存與國民黨帶來的中華儒家文化——一個不鼓勵獨立的文化。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從中華文化的天羅地網中建立獨立的人格或國格是非常困難的事;只能憑藉群眾政治力的支持,推展文化的獨立。此外,台灣是民族國家的後進;借鑒前人的經驗,加快發展速度,也是很合理的。

支持台灣的文化工作者也傾向回溯台灣獨立的根源,並因此超譯詮釋台灣獨立的精神萌芽早於80年代。作者認為重新建構歷史是民族國家發展不可避免的工作;不過我傾向不要超譯歷史,因為我支持台灣獨立理念,並不是基於這個理念有長久的歷史。

作者顯然想要維持論述中立,以致於在我看來立場很飄忽。比方說書裡一再強調台灣民族意識是建構出來的。最後在結論中作者有提到其維持中立的意圖,以及「建構民族意識」這件事不是負面的。然而我認為在台灣尚未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之前,任何台灣人研究台灣民族文化學都不可能維持中立;而在過去三十年以及當下的主流媒體論述中,因為國民教育的出廠預設值仍然是中華視角,「台灣民族意識是建構出來的」對所謂的「中立選民」仍然有負面觀感(更何況是中華視角選民)。另外,本書好幾處用詞不精確,例如「中華民國」和「台灣」常常誤用;或者使用「激進民族主義者」描述支持台灣獨立的人,而忽略「激進」在中文脈絡下是偏負面的詞彙。這幾個缺點是讀者特別要注意的。

本書將戰後,尤其是70-90年代的脈絡整理得相當好,也引用了許多重要評論者的觀點。對台灣獨立所可能造成的排他性,可以參看李喬和本書作者所陳述的多元族群觀點。我覺得第六章「書寫民族歷史」是本書精華,如果讀者對文學、語言不特別有興趣,我建議先看第七章「結論」再看第六章。第六章提到鄭欽仁的「台灣史研究與歷史意識之檢討」(1983)是很重要的文章,我目前所見以台灣為主體的論述似乎都是從這篇文章延伸而來。看來台灣的歷史界是台灣主體性論述的領導者,難怪我遇到讀歷史的人(相較於其他人文領域)平均而言比較有台灣意識(但有些還是有殘存華毒啦)。


Saturday, October 10, 2020

黃香蓮歌子戲「福氣神爺」之小咪選輯



小咪難得演小旦,她在這齣戲裡的扮相正到翻~(我覺得這個扮相把小咪長相的缺點都修飾掉了)

我覺得小咪的演技很好,演小生和女扮男裝的小旦從眼神到身段、唱腔、肢體動作完全不一樣。不過共同點是她有一種非常穩重的氣質,難怪我一直很喜歡她演的角色:晁錯、秦懷玉等等。

黃香蓮在這齣戲的演技也很好,三個角色:五福、秦福氣、皇帝的表現完全不同。他的皇帝扮相超超超帥氣的~!!

這齣戲的音樂有大提琴,所以音響結構比較有交響感~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20

許亞芬歌子戲「慈悲三昧水懺」之悟達國師



這一段許亞芬、小咪和張孟逸我也很喜歡!

Gianluca:因為水袖吧?
我:對啊,我如果當編劇,一定會狂發便當~!
Gianluca:這不就跟義大利歌劇一樣,動不動就死一堆人~XDD

好喜歡小咪和張孟逸搭配,張孟逸的身段唱腔都很不錯,我尤其喜歡看他演很剛強的樣子~

Friday, September 25, 2020

許亞芬歌子戲「慈悲三昧水懺」



因為實在比較喜歡舞台歌仔戲,黃香蓮看著看著就不知不覺切到許亞芬的舞台劇了。結果Gianluca馬上問我說這些音樂是不是新編的,節奏感跟剛剛聽到的不一樣;他覺得許亞芬這齣劇的音樂比較dynamic,節奏感強,強弱變化明顯。我也覺得電視歌仔戲的集數長,同一個曲牌會在同一個場景重複使用,總不如看舞台歌仔戲過癮。另外2008年的製作比80年代末90初進步也是應該的。 XD

許亞芬的唱腔真的好好聽,身段也不錯。我很喜歡小咪,他總是非常稱職的綠葉(男二),不過唱腔跟許亞芬放在一起就有點囧。雖然小咪身材好像滿小隻的,但我覺得他氣勢很夠。這齣劇有我的最愛「陰調」。(應該說我就是看了這齣劇的陰調之後從此無法自拔 XD)

是說「慈悲三昧水懺」的劇情實在是囧到最高點(可以入選宇宙囧片王),比Aida還無厘頭。不過因為製作精緻,音樂好聽,身段好看,我特別買了DVD收藏。(想像一下2017-2019這年頭跑去郵局劃撥買DVD....Or2)是說我覺得舞台歌仔戲好難找啊啊啊~

至於黃香蓮的舞台劇,我看了2000+年之後的唐伯虎就有點幻滅:他在劇中的身段實在太莫名其妙了。 Or2

「羅通掃北」之後悔莫及



我特別喜歡的「望月詞」和「陰調」好像都是給鬼唱的....XDD

這齣就是黃香蓮一直很白目,然後許秀哖的望月詞好好聽(雖然有個破音XD)身段好好看~

是說黃香蓮歌仔戲實在很喜歡在沒唱的時候塞滿中樂,不但音樂不搭也讓整齣戲的聲音太滿,這一點實在滿討厭的!

河洛歌子戲「漢宮怨」



「漢宮怨」是我有記憶以來第一齣電視歌仔戲。幾年前挖出來看才發現黃香蓮演如意,所以我根本是看黃香蓮長大的嘛~

現在看起來這個運鏡好老派。河洛歌劇團的電視歌仔戲實在很愛用七字調當片頭 XDD 編曲雖然有點老派不過還不錯聽。

是說找小咪演漢高祖實在也滿歡樂的;他鬍子摘掉根本看起來就像是呂后或戚夫人的兒子 XDD 這好像是小咪第一次演老生的樣子。

然後如意這個名字也很歡樂;漢高祖取名的品味跟李尋歡他爸有得比。

黃香蓮還是一樣很可愛。我對他的評價就是他演的角色不管再白目我都會原諒他。 XDD 我覺得他的型也滿適合演賈寶玉。

我還記得漢高祖領便當後,呂后先是把戚夫人關起來舂米。結果有一天呂后心血來潮把戚夫人放出來,戚夫人本來滿心歡喜,不料卻馬上在大殿上看到如意的屍體,就咬了呂后的手臂。然後呂后就氣得叫人把戚夫人弄成人彘了(好變態)。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看舞台歌仔戲;電視歌仔戲實在吃掉太多身段了。

剛剛Gianluca跑來湊一腳;「漢宮怨」的三個主要男角(漢高祖、劉盈、如意)中他以為劉盈是女生,然後小咪因為有鬍子所以沒有認錯的問題。 XD

Sunday, September 13, 2020

台灣作家

有沒有台灣非49移民的作家多半是客家人的八卦?

我所知道的吳濁流、鍾肇政、鍾理和、宋澤萊、李喬、龍瑛宗、呂赫若都是客家人。鄭清文和陳映真我不清楚,不過他們都是桃竹苗人,客家籍機率高。黃春明是宜蘭人,可能是福佬人?王禎和是花蓮人;我不知道那邊的族群分布。

吳濁流和鍾肇政的小說客家文化很明顯,一看就知道是客家人寫的。

呂赫若真正帥!大概是目前我覺得最帥台灣作家(比白先勇還帥)。

香港朋友跟我說,在香港的客家人是文化水準相對低的族群。不曉得有沒有相關研究?


Friday, September 11, 2020

楊家將

我小時候(還是華腦的時候)看楊家將,就覺得楊家男人很廢——他們的戲份就是出場領便當。我記得有一場戰役好像是金沙灘一役,為了保護宋太宗,便當狂發,七子去一子回。也因此都靠楊門女將撐場。雖然說歐巴桑是地表最強生物,不過楊門女將的防禦率(誤)折損率真的比楊家男人低很多......我也曾經認真地分析這個現象,比如說楊門女將可能在實際上還是被男性為主的宋國軍隊邊緣化以至於折損率可能比較低?不過從文化結構上說,我覺得會寫出這種故事的心態,就是富察這篇文章所討論的。事實上明清小說裡的男角都很廢而且不討喜,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他們都是在儒家父權結構壓迫下長成軟弱的個性。

所以我後來領悟到難怪中國經典文學在歐美社會不紅:整個調性跟歐美社會追求的精神背道而馳。「西遊記」的前半本大概是例外(我覺得孫悟空的內心戲很好笑XD),不過孫悟空跟著唐僧取經之後就漸漸被馴化了,失去了美猴王的活潑生氣。

「文明的遊牧史觀」前陣子看完了。「木蘭與麒麟」的原文版電子書在Amazon上要$60+,嚇到吃手手~


Saturday, July 25, 2020

楊海英「文明的遊牧史觀」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49668416

史觀形塑了各人的世界觀,因此我認為在華儒毒的排毒過程中(以及排毒後的重建),重新審視過去學的中國歷史是很重要的。

這本書的看點在於作者楊海英(本名俄尼斯・朗格圖,日本名大野旭)是南蒙古裔的文化人類學家,生於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高原,屬於伊克昭盟烏審旗;在北京念大學,後來到了日本留學、歸化、任教於日本的大學。因此書裡蒙古的風俗、歷史、文化是作者從小耳濡目染和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而且他對漢人和日本人看待「中國」歷史的角度也相當熟稔。

這本書是寫給日本人看的歷史,目的在於顛覆、翻轉傳統的「中國」史觀——亦即從長城以南中國本部的漢人史觀——而以活動於滿洲、蒙古高原、天山南北路的遊牧民族為中心,有時延伸到中亞。這種「歐亞史觀」提供了很多傳統「中國」史觀忽略和故意不揭露的觀點,也讓讀者重新認識遊牧民族的觀念、歷史和文化。作者幾乎每年都會去歐亞草原田野調查,所以在書裡信手捻來各種考古和文化證據。

然而我認為本書的缺點是缺乏嚴謹的推論。很多地方我覺得作者講了個田野調查的發現,就直接下結論。對龜毛物理學家而言失之武斷。

作者對漢文化的評論跟我排毒之後的想法是差不多的,也毫不避諱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和東突政策的野心。因此我覺得值得一讀,也想看杉山正明關於遊牧民族的著作。

Sunday, July 19, 2020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週末兩個晚上跟Gianluca看完了的電影「末代皇帝」。我覺得很好看、餘韻無窮。
  1. 是說尊龍也太帥了吧!一出場就在一群戰犯中鶴立雞群,讓人很難不注意他,實在太犯規了 XDD 該說這齣電影最不符史實之處就是溥儀的帥度嗎?
  2. 細心一點會發現電影裡有提到溥儀的自我認同:身為滿洲人對中國認同的矛盾。溥儀認為他是滿洲人,即使革命黨推翻清廷,關外仍然應該是由他領導的滿洲國。他也覺得革命黨是漢人會與滿人為敵、要把滿人趕出關內。這可以作為旁證:目前「中國」的概念是20世紀中華民國人創造出來。
  3. 因為才剛看完溥儀自傳,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分析導演怎麼濃縮這麼長的故事然後推進劇情,以至於有點出戲。我覺得導演非常擅長用衝突來推進劇情。比如說
    1. 一開始溥儀被慈禧太后欽定接班人嚷著要回家的時候,生父醇親王卻跟他叩頭稱萬歲;
    2. 溥儀才剛叫太監喝墨汁證實他的皇帝權威,卻讓溥傑帶他看牆外的民國大總統;
    3. 溥儀乳母被趕出紫禁城,少年溥儀在轎子後追趕;
    4. 莊士敦在前往紫禁城途中見證五四運動;
    5. 溥儀想逃出紫禁城爬牆因而被莊士敦發現他近視;
    6. 溥儀跟兩位后妃搞在一起的時候紫禁城大火;
    7. 溥儀打網球時馮玉祥的軍隊進紫禁城逼宮(這一幕的戲劇效果非常強烈,溥儀隨從的害怕、婉容文繡的惶惶然、對照莊士敦的泰然和溥儀本人更複雜的情緒,我很喜歡);
    8. 文繡離婚時,婉容與溥儀的感情開始惡化,而川島芳子帶來東陵被盜的壞消息促成溥儀跟日本人合作;
    9. 滿洲國登基晚宴溥傑夫婦的得體和婉容爆走吃花;
    10. 溥儀在滿洲國內閣中宣稱和日本的對等地位時日本全體官員離席,接下來是滿洲國官員全體離席;
    11. 溥儀想用婉容懷孕當籌碼,卻被甘粕正彥當眾揭穿小王;
    12. 婉容生子後被送走,溥儀在後面的追趕(跟當年追趕乳母做為對照);
    13. 日本投降後溥儀準備逃亡至東京,飛機還沒起飛就被蘇聯傘兵俘虜(這一段溥儀自傳有寫,應是史實);
    14. 紅衛兵批鬥和溥儀買票進入紫禁城的結尾。
      Gianluca認為用衝突推進劇情算是常用的電影手法,不過對我電影看得不多,所以覺得這些手法用得很好。
  4. 電影和溥儀自傳中的溥儀在個性上根本是不同人。在製作團隊的commentary中他們有說溥儀自傳只是他們的參考資料之一,而且他們基本上是抱質疑的態度來看這本自傳(我也是)。Gianluca覺得溥儀是電影裡的英雄,一再反抗他身上的枷鎖。我覺得這純粹是做給觀眾(尤其是西方觀眾)、讓觀眾同情溥儀的戲劇效果。看溥儀自傳我覺得他是魯蛇——在紫禁城裡還情由可原,被趕出紫禁城後,他在天津待了七年,21歲到28歲是多麼精華的時光,居然就讓他這樣蹉跎,註定無法成大事。他一直無法下定決心去牛津大學也讓我覺得很不耐。換言之,我很同情電影中的溥儀,但覺得自傳中的溥儀很多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5. 我覺得即使自傳中的溥儀很混帳,他的經歷仍然充滿戲劇性。Gianluca認為通常在權力中心又有野心的人會因為他們的野心而創造出戲劇性的經歷,然而溥儀卻沒有這方面的動能——他的經歷完全是隨波逐流、從他的身份而來,因此對Gianluca而言溥儀是最沒有能力的皇帝。我說這在中國系統的亡國之君很普遍,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造成亡國的原因....
  6. 莊士敦在電影裡很討喜,也是唯一的正常人、溥儀最信任的人。在溥儀自傳裡描述的莊士敦讓我覺得他會答應來當溥儀家教有點別的動機,然後溥儀跟他也沒有那麼親密——溥儀自己說他個性多疑,不過相對而言莊士敦和陳寶琛在溥儀自傳裡還是溥儀最信任的人。 
  7. 本劇最可愛大概是溥儀的老鼠:莊士敦跟溥儀的第一堂課老鼠跑出來,莊士敦:
    "Your majesty, your mouse is trying to escape."
    然後溥儀要求他對老鼠保密。下一幕溥儀請莊士敦吃飯,席間莊士敦說:
    "Your majesty, your mou... the secret is emerging."  XDD
    不過老鼠後來GG,也象徵溥儀一生中短暫、相對美好的時光的終結。
  8. 我覺得演青少年溥儀的吳濤令人驚豔!他完全演出我想像中的中二溥儀。
  9. 看到後來我覺得尊龍不是只有很帥而已,他的演技也很好——光是他的眼神,從紫禁城、天津、滿洲國、戰犯、特赦、最後的變化,完全說服我這是個歷盡滄桑的末代皇帝。或者應該說,他一出場就很吸睛並不只是因為他很帥而已。
  10. 一開始溥儀在撫順火車站割腕是虛構,自傳中溥儀超怕死的。但是跟電影塑造的溥儀個性一致,凸顯出他身上的悲劇。
  11. 文革的劇情也是虛構,但是加強了政權更迭的滄桑,而溥儀上前幫撫順改造所的所長辯護也為他的個性大加分。這部分尊龍也演得很好。
  12. 我非常喜歡超現實的結尾——佝僂的溥儀買票進入紫禁城,來到他登基的太和殿。在管理員小孩的質疑下,爬到龍椅上摸出當年陳寶琛給他的蛐蛐罐——尊龍的表情和眼神很有味道。這一段我覺得餘韻繞梁,後勁很強。
  13. 這部電影的色彩、運鏡、音樂都很棒。不過這應該已經被講到爛了我就略過。
  14. 我國小的時候看過(不確定有沒有全看完)末代皇帝,結果片名忘記了,卻一直記得幾幕:慈禧過世時嘴巴裡塞珍珠、溥儀為了騎腳踏車把紫禁城的門檻都鋸開一條溝(電影版沒有)、溥儀想爬牆出宮失敗而被莊士敦發現近視。不過小時候完全沒發現尊龍很帥。XDDD

Friday, July 10, 2020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七月三日 2020

溥儀自傳看到了他在滿洲國當「執政」(還沒當皇帝)的時期。綜觀他滯留天津、偷渡東北的記錄,我覺得溥儀的政治判斷比我還差,復辟根本是癡心妄想啊....

之所以如此我覺得是教育和歷練的問題。溥儀在紫禁城中接受的教育我根本不確定那是否可以稱之為「教育」,然後他身邊的人完全活在大清國——即使大清國只剩下紫禁城的一方天空,他仍然被培養成(自以為)唯我獨尊的天子。我覺得整個情況真的很變態!

看溥儀不爽關東軍的安排、沒有實力還跟人家大小聲(誤XD),我白眼都要翻到外太空去了;很想跟他說:你哪來的自信啊?Or2

七月四日 2020

大概是跟日本的關係,滿洲國裡有台灣籍的高階官員——溥儀自傳裡提到的有外交總長謝介石、還有次一階(所以我忘記職稱)的蔡法平。妖獸,台籍高階官員在滿洲國的比例遠高於蔣介石政府耶....

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原來是板橋林家林熊徵的舅舅。是說我覺得陳寶琛是溥儀周圍眾遺老遺少中最正常的人了(這是相對不是絕對)。他在電影「末代皇帝」裡也算是要角吧。

有空我要來找找台灣當時仕紳跟中國的關係的研究。雖然我有理論來解釋1945年台灣仕紳「喜迎祖國」的致命決定,還是想看看其他人怎麼分析。像這種親戚關係所發揮的影響力恐怕是比我現在所能想像的還大。

另外我熊熊想起前幾年過世愛新覺羅毓鋆。我記得2001年某個冬天早上我在台大物理新館前,看到一個老人,長袍馬褂,一部茂盛的白鬍子長至腰際;頭戴毛線帽,手持拐杖,半駝背地從我面前走過....我還記得我問旁邊的人:「欸你們剛剛也有看到那個老人吧?」後來我當時的馬來西亞中文系僑生室友跟我說那是清國宗室毓鋆,溥儀的老師。我當時想他再怎麼老年紀都不可能是溥儀的老師;可能是溥儀的伴讀吧。不過現在看溥儀自傳,溥儀說他的伴讀是溥傑、毓崇、和溥佳。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毓鋆在台灣所以溥儀不能講,還是有其他原因。維基上只說毓鋆是溥儀的伴讀,沒有資料來源;不過比起溥儀這三個伴讀,毓鋆應該不能算是近支宗室(維基上說是禮親王代善的後裔,那麼在宣統朝應該不算近支了),所以如果他沒有進毓慶宮讀書我也不會意外。
清國皇室的命名規則跟紅樓夢一樣很好歸納,像我這種讀閒書長大的小孩這算是常識。因此之前金溥聰和媒體在唬爛其人是清國皇室的時候我就覺得很瞎:光是溥聰這個名字,還有傳說中其父名載樞,就絕對不是皇室好嗎。要唬爛好歹也拿個溥心畬等級的吧。

七月十日 2020

溥儀自傳後面幾章描述在中國改造的生活,根本就是中國大外宣,超無聊的。他寫到去鞍山鋼鐵公司參觀時的驚奇,引述日本人離去前說:
「....要想恢復,平心靜氣地說,要二十年!」

跟傳說中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前說「台灣將在三個月後陷入一片黑暗」如出一轍,大概是同一個大外宣團隊編出來的故事吧。

最後溥儀寫到他被特赦之後、去植物園改造之後,當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這終於解釋了溥儀自傳中詳細的資料出處。我之前就想說這些引述的資料不可能是他背起來的,也不可能是他逃難還帶著的。現在終於有解了。

Monday, June 22, 2020

追憶似水年華

週末時發現聯經版「追憶似水年華」在readmoo上架了,就google了一下這個版本的評價,結果找到這個:
https://www.ptt.cc/bbs/Fiction/M.1151991462.A.3C0.html

害我笑到不行....因為大學的時候的確在北市圖和台大總圖都借不到第一本,後來我等了兩個月,好不容易借到第一本快看完時就到期要還書了。

然後我現在只記得第一本的內容是個睡眠品質很差的戀母狂的記述....XDDD

看來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只停留在第一本啊~

Sunday, June 21, 2020

The Great Gatsby

今天看完了米國同事推薦的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從中英文的書名都看不出來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所以看到後來滿震撼的。

不過前半本很無聊,看到第七章開頭時(總共九章),我想說應該要有大事發生了,不然就會是一個很無聊的故事。果不其然,劇情直轉而下。

我看不懂的地方google幾乎都有找到解釋,看來不是只有我看不懂啊(汗~)。後來我很多地方都是看這個網站
https://genius.com/1063557

只是這個網站的缺點是annotation良莠不齊,然後很多地方會爆雷。

Saturday, June 13, 2020

溥儀自傳與流離的王妃

因為Ying-lung Lu提到末代皇帝的關係,前陣子我找了電影原聲帶來複習(其實我有買CD,只是放在車上)。因為音樂實在太好聽,可是最近我和Gianluca沒時間看電影,我就隨手翻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和愛新覺羅浩(嵯峨浩,溥傑的太太)的自傳「流離的王妃」。

看溥儀的自傳我覺得溥儀這人滿討人厭的:疑心病多、好高騖遠而優柔寡斷——雖然他這種個性的養成並不完全是他的錯。難怪我小時候有借到書卻沒看完。

大概十年前看過竹野內豐和常盤貴子主演的日劇「最後的皇弟,流轉的王妃」。這部戲我覺得拍得不錯印象滿深刻的,尤其是
1. 竹野內好帥,害我看到溥傑的照片時很失望 XDD
2. 這部戲卡司實在太強大
3. 浩真的很愛溥傑;我記得日本快投降的時候浩的親友紛紛離開滿洲國,她卻留下來。然後看看當時所有留下來的人,包括溥儀、溥傑,都有他們(非私事)的理由,只有浩完全是為了家庭留下的。

大略翻過原著覺得日劇拍得滿忠實的。然後浩的風格真的滿日劇的,她對溥儀的描寫比溥儀本人寫的可愛多了。

不過兩本自傳裡我覺得最可憐的人就是婉容皇后了。她的遭遇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勉強可以說她唯一選錯的,大概就是在天津時沒跟文繡一樣跟溥儀離婚吧。

Saturday, May 16, 2020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

鍾老今天過世。整理了之前讀「台灣人三部曲」的零碎筆記紀念他。

2017/3/29

鍾肇政的小說好好看!昨晚一口氣看了一大半,雖然故事中一堆年輕男女喜歡來喜歡去又不敢承認實在令人煩躁,不過整體故事引人入勝,文筆流暢,令人手不釋卷。私以為樂勝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第一部(她名叫蝴蝶)。

書中關於靈潭陂的描寫我越看越眼熟,咕狗之後發現靈潭陂果然是小時候住過三年的龍潭。不禁感嘆我這個年代的教育真的很失敗!背一堆已成歷史的中國地理,卻不知道自己生長地方的風土人情。

2017/4/4

讀台灣人三部曲之二:滄溟行,我覺得鍾肇政真猛,雖然寫的是日治時代台灣人被殖民的悲哀,同樣的情節在國民黨治下的台灣完全無違和感。查了維基發現滄溟行雖然時序上在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之前,卻最晚發表——連載於1977年。或許當時白色恐怖的程度相對輕微所以才沒被抓去關?

第一部「沉淪」中台灣剛被日本政府統治時,九座寮的陸家人英勇加入義軍,以不成比例的落後武器對抗日軍、慷慨就義。孰料匆匆三十年,陸家子孫陸維棟卻為了未能一睹日本皇太子御行啟的風采而悶悶不樂。兩相對照之下實在諷刺。不過,維棟的人生基本上就是東亞儒家文化馴化人民的典型:統治者收編知識分子,剩下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也就不足為懼了。

2017/4/5

讀滄溟行:原來示威抗議還要有禮貌是台灣人的傳統啊。

原來大嵙崁是大溪,鹹菜甕是關西。 二甲九在鶯歌,三角湧是三峽,十一份就是石門國小的所在。 赤牛埔在香山,淮仔埔在龍潭中科院的所在。

2017/8/2

原來台灣大學在日治時代是豺狼大本營啊!而且從日治時代就專門出政客 XDDD



Saturday, January 18, 2020

灣區Fremont「渡小月」

灣區Fremont渡小月的擔仔麵好好吃!應該不是正宗的台南度小月,不過味道很像記憶中的擔仔麵,比桃園機場的擔仔麵好吃,也樂勝Cupertino我吃過的台南風味小吃和陳媽媽家。

這家擔仔麵的豬肉應該是先跟油蔥酥一起炒過,非常美味。豬肉加上油蔥酥真的好好吃。配香菜、韭菜和一點點豆芽菜才是正宗擔仔麵啊啊啊!湯頭很可能有蝦油,可能還有一點點味精,味道很豐富。Gianluca也說他覺得擔仔麵的味道很特別。

蚵仔煎也不錯吃,不過醬料有點太甜。因為最近是高麗菜產季(Gianluca吐槽我說在米國也是產季嗎?),所以點了高麗菜。我覺得還是台灣的高麗菜好吃,不過這家的清炒高麗菜可能有加一點蝦油所以不只有菜的味道。

腰肝米粉的米粉還算Q,因為我不吃內臟,所以無法評論腰肝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