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2, 2013

Europe vs Italy

I attended a lecture "how to find a job in Europe" yesterday.  The speaker is an Italian working in Bern.  He emphazied a lot on showing the respect of the local culture, language, and politics when looking for a job.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Europe and Italy.

"The British are proud of being British, the French are proud of being French.  The Italian are proud of... their championship of World Cup.  The Italians are more relaxed."

"You have to know the language.  For example, the French will speak in French after greeting you.  The Italian want to speak English, 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speak in English.  So after five minutes, they start to speak in Italian."

"Mobility is considered to be very important.  But in Italy, the only way to get the professorship is to stick to a powerful professor and to get pushed up."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film)

昨天看了李安導演執導的第一部英語片——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tivity)。有些簡短的感想。

整部片十分流暢,主角 Emma Thompson 表現可圈可點,配角個性鮮明但恰如其分。運鏡我是外行所以不予置評。總體而言是一部令人感到輕鬆愉快的愛情喜劇,雖然片長兩個多小時但不會讓我想看錶。

故事架構很像「傲慢與偏見」。不過不管是原著還是電影,「理性與感性」都比較早出版。這兩個故事我都只看過電影,所以應該說「傲慢與偏見」電影很像「理性與感性」。

我覺得故事雖然道出當時女性的悲哀,但是處理得很有幽默感。一開始就很好笑:John Dashwood 與妻子 Fanny 討論一年要資助多少錢給繼母與繼妹,從一開始 John 要給她們一年三千英鎊,被 Fanny 一輪精算下來,結論竟然是「應該是她們付我們錢才對」。還有當 Lucy Steele 告知 Fanny 她的秘密未婚夫是 Fanny 娘家弟弟 Edward 時,Fanny 整個人跳起來爆走也很有趣。然後 Mrs. Jennings 與女兒 Mrs. Palmer 完全顯示基因力量之強大——兩人都是超愛八卦的歐巴桑。而 Mrs. Jennings 與女婿 Sir John Middleton 可以說是物以類聚吧,他們兩人亮相的一幕很好笑。就連最後 Edward 和女主角 Elinor 告白,一向冷靜自持的 Elinor 整個爆淚都充滿喜感。

我一向特別佩服也心疼像 Elinor 那樣的女子,所以對她的處境特別同情。演員 Emma Thompson 把壓抑的情感表現得很好。也因此我有點不爽 Marrianne,覺得她自豪於自己的熱情奔放,卻對姊姊 Elinor 太不體貼。Marrianne 大概就是所謂的中二病吧,太自我中心了,雖然出發點不壞,但表達方式有時讓人不快。最機車的是當她得知姊姊 Elinor 所愛的 Edward 與 Lucy Steele 已經秘密訂婚了五年之時,第一個反應竟然是問 Elinor 瞞了多久,第二反應則是指責 Elinor 冷血,連我看了都很想巴下去。

或許我覺得要成為熱情奔放的人不難,然而有熱情卻要冷靜下來則是很不容易的修養,所以我才對 Marrianne 有點反感吧。

不過整部片中很明顯地看出姊妹兩人的成長。Marrianne 不再為一時的火花而鬼遮眼愛錯人,Elinor 也在 Edward 表示解除婚約時爆淚表達出她真正的情感。我覺得對這兩人都是很不錯的改變。

Saturday, November 9, 2013

Quotations from Yellow Iris (Agatha Christie' Poirot)



Captain Hastings: Is there *anything* in the English cuisine that you like, Poirot?
Hercule Poirot: The English they do not have a cuisine, my friend, they have only the food.
Captain Hastings: Well, that's a bit harsh, ...
Hercule Poirot: Like the meat, overcooked, the vegetables, too soft, the cheese, inedible. And the day the English create their own wines is the day I return home to Belgium.

When Poirot was detained by the Argentina police...
The journalist: Don't worry Monsieur Poirot, I'll call the French embassy.
Hercule Poirot: No, no, no, no! The Belgian embassy!

Monday, November 4, 2013

古典音樂筆記(一)

記錄這兩三年聽古典樂亂七八糟的心得。

我發現我跟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很沒緣分:每次在廣播聽到很像是貝多芬的交響曲,從第一號到第九號想過一輪還猜不出來的時候,有九成是九號交響曲(當然合唱的部分例外)。雖然應該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交響曲,我卻對這首很沒有愛。而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據說深受貝多芬第九號的影響——反而是我的最愛。

貝多芬交響曲中我最愛的是三號英雄、六號田園和七號。第一、第二號很有莫札特的感覺,第三號算是貝多芬開始闖出自己風格的濫觴。第五號交響曲命運雖然很有名,但是大概是銅管樂器的比重太重了,所以沒有我的愛。

貝多芬的交響曲結構很嚴謹,四個樂章幾乎就是起承轉合,我覺得第三號交響曲最是明顯。布拉姆斯的交響曲雖然也有起承轉合,但是沒有那麼明顯;尤其是第四樂章往往出人意表。

貝多芬的 triple concerto 總是讓我有種太滿的感覺。四個成分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和交響樂團,總覺得有一個是多餘的。

布拉姆斯擊敗了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還有因「魔笛」而敗部復活的莫札特,成為我最喜愛的作曲家。

我覺得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是首療癒系交響曲:第一樂章極盡溫柔、極富同理心地安慰,第二樂章平復低落的情緒,第三樂章開始講點笑話逗人發笑,第四樂章充滿熱血與勵志,鼓勵人再度站起來打拼。今年一月去聽了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SO) 的音樂會以及講座,講者提到第四號交響曲有些素材取自第二號(可能會記錯),而我後來聽到第二號交響曲的時候確實有這種感覺。

馬勒的交響曲像水彩畫。

Saturday, November 2, 2013

Otello (Opera) @ Lyric Opera of Chicago

上上禮拜一(十月二十一日)去看了 Verdi 晚年的代表作 Otello。還聽了表演前的演講。

這齣歌劇的劇本是從莎士比亞的劇本 Othello 改編,敘述摩爾將軍 Otello (歌劇版的主角名)的愛恨情仇。簡言之是一則愛與家暴的故事,因此我對於劇情的感想是:請善用 113 家暴專線,行政院衛生署關心您。(整個畫錯重點)

整個故事的情緒都很強烈——主角 Otello 是摩爾人,其它角色是威尼斯人,大概是拉丁民族的熱情本性使然(按),故事劇情很像花系列。我覺得劇情安排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Iago 是本劇的大魔王,因為沒有得到 captain 之職,千方百計地搞破壞,想要毀掉上司 Otello。我好奇的是 Iago 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能理解他是想毀掉 Otello 的人生,然後呢?坐收漁利嗎?如果讓 Otello 知道自己聽信讒言誤殺深愛自己的妻子 Desdemona,毀滅的效果應該比較大,不過 Iago 應該也不用玩了。還是 Iago 篤定 Otello 發現真相後會馬上自爆,就不會追究自己的陰謀?如果讓 Otello 一直相信自己沒誤會誤殺,Iago 就可以繼續在那個圈子混下去,說不定哪天取而代之。不過這個版本的陰謀帶給 Otello 的衝擊比較小。因此我在想最後一幕 Iago 東窗事發是故意的還是意外。

同時,陷害人的方法很多種,為什麼 Iago 選擇挑撥 Otello 與妻子的感情?或者說,為什麼 Desdemona 的背叛會是 Otello 的致命傷?是不是因為 Otello 身為摩爾人(黑人)的自卑,會讓他在得知戴綠帽(事實上並沒有)時特別憤怒?而齊大非偶的婚姻,是否也讓 Otello 更容易相信妻子紅杏出牆?當然以戲劇而言,這種劇情狗血灑滿天,應該是最容易製造效果的選擇吧。附帶一提,我個人是覺得中華傳統文化中,鮮少以男性出發的愛情;很難想像若這個故事的背景是中國,男主角會因此自殺啦。

另一個思考的方向是 Desdemona 的侍女、同時也是 Iago 的妻子 Emilia 的定位——她究竟是幫哪一邊。如果她是幫女主人的,那第二幕 Iago 從自己手中搶走 Desdemona 的手帕時,她應該就要有所警覺;如果她是幫自己丈夫,那這齣戲就少了她最後一幕站出來揭露丈夫陰謀時的內心戲。根據同是莎劇與 Verdi 歌劇大粉絲說法,歌劇劇本砍掉了很多 Emilia 的戲份,所以才讓人覺得 Emilia 的立場不堅定(誤)。

是說 Otello 和 Desdemona 之間的溝通也太差:好幾次 Otello 因為懷疑 Desdemona 與 Cassio 有染,臉色超臭的,Desdemona 還在那邊喋喋不休要 Otello 將打架鬧事而革職的 Cassio 官復原職,實在也讓人滿無言的。不過如果對象有暴力傾向又溝通不良,還是快逃吧!不要像傻傻的 Desdemona,第三幕都被當眾羞辱拳腳交加了還不逃。

音樂方面,我通常需要多聽幾遍才能消化(就連我最愛的布拉姆斯也不例外),所以在這邊無法多做評論。以第一印象而言,我覺得我喜歡 Otello 多過 Aida,而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 Aida 有種頭重腳輕虎頭蛇尾的感覺。第一、二幕太華麗了,相對而言第三、四幕就很沈悶。不過 Verdi 粉絲說這是劇本的問題;Otello 劇本作者是當時有名的作家也是莎劇專家,所以劇本本身——不管是從原創還是從改編的角度——寫得比 Aida 劇本好很多,Otello 全劇的音樂也就很均衡。我覺得 Otello 第一幕華麗的音樂有 Aida 的感覺;第一幕結尾 Otello 和 Desdemona 沈醉在幸福中的旋律在其後也有出現。根據演講的講者,Iago 這個角色是邪惡的蛇(莫非是史萊哲林畢業的?),所以他的唱段有許多 trio,模仿蛇嘶嘶吐信的感覺。不曉得是不是國樂常用 trio,我發現我對歌劇中的 trio 非常無感——我聽不太出來是否有 trio。

Otello 的飾演者 Johan Botha 一出場就氣勢萬鈞,直像是一架坦克開出來(我絕對不是在說他的體型)。我忍不住在心裡嘀咕:這不是 Lohengrin 嗎?結果中場休息一看節目單,Johan Botha 還真的就是兩年前的 Lohengrin,看來他的輪廓給我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我覺得他唱得非常好,演技也非常細緻;即使不是輪到他的唱段,他的表情和其他演員的唱詞劇情也配合得絲絲入扣。比演講時劇院放給我們的錄音、Domingo 唱得 Otello 更好(我覺得 Domingo 有點太溫和了,雖然我超喜歡他唱的 Don Jose)。Iago 的飾演者 Falk Struckmann 也唱得不錯,只是禿頭歐基桑造型不合莎劇原著。其他表演者因為我的功力有限,無法多做評論。

演講中也有特別提到 Otello 是十九世紀末的歌劇,所以這次表演的舞台是根據當時的風格而設計的。芝加哥歌劇院的舞台設計與燈光效果一直都很有層次,這次也不例外地讓我十分滿意。

總之,Otello 是一齣精彩的歌劇;對我而言第一印象沒有 Rigoletto 討喜,不過值得多看幾遍。

按:據說莎翁有不少以義大利為背景的劇本,該不會是義大利人比較戲劇化的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