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1, 2020

蕭阿勤「重構台灣」

這本書是作者的英文學術著作翻譯成中文之後出版。作者從文學、語言、歷史來探討以台灣為主體的敘事如何被建構。

整本書的重點是:在美麗島事件之前,儘管有鄉土文學論戰、有台語復興的討論和活動,這些文學、語言、歷史工作者都或多或少視台灣文化為中國文化的分支。然而,美麗島事件之後,文化工作者和黨外政治人物開始串連,才正視台灣文化的獨立性質、開始以台灣為主體討論文學、語言、歷史。也因此加劇了中國視角與台灣視角的分歧與衝突。

至於為什麼美麗島事件成為台灣主體意識的轉折,本書並沒有直接討論。從書裡的鋪陳看來,70年代的雪崩式斷交、被踢出聯合國、政治壓力逐漸鬆綁,可能都是原因。我對台灣歷史了解不夠深刻,所以無法評論;了解美麗島事件的意義是今後的閱讀重點之一。

作者比較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先有民族語言與文學,才邁向政治上的民族國家——台灣的進程剛好相反。台灣先有政治上的主張——黨外活動與美麗島事件——文化工作者才開始建構獨立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觀。我認為原因在於台灣戰後的主流文化,是本地殘存與國民黨帶來的中華儒家文化——一個不鼓勵獨立的文化。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從中華文化的天羅地網中建立獨立的人格或國格是非常困難的事;只能憑藉群眾政治力的支持,推展文化的獨立。此外,台灣是民族國家的後進;借鑒前人的經驗,加快發展速度,也是很合理的。

支持台灣的文化工作者也傾向回溯台灣獨立的根源,並因此超譯詮釋台灣獨立的精神萌芽早於80年代。作者認為重新建構歷史是民族國家發展不可避免的工作;不過我傾向不要超譯歷史,因為我支持台灣獨立理念,並不是基於這個理念有長久的歷史。

作者顯然想要維持論述中立,以致於在我看來立場很飄忽。比方說書裡一再強調台灣民族意識是建構出來的。最後在結論中作者有提到其維持中立的意圖,以及「建構民族意識」這件事不是負面的。然而我認為在台灣尚未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之前,任何台灣人研究台灣民族文化學都不可能維持中立;而在過去三十年以及當下的主流媒體論述中,因為國民教育的出廠預設值仍然是中華視角,「台灣民族意識是建構出來的」對所謂的「中立選民」仍然有負面觀感(更何況是中華視角選民)。另外,本書好幾處用詞不精確,例如「中華民國」和「台灣」常常誤用;或者使用「激進民族主義者」描述支持台灣獨立的人,而忽略「激進」在中文脈絡下是偏負面的詞彙。這幾個缺點是讀者特別要注意的。

本書將戰後,尤其是70-90年代的脈絡整理得相當好,也引用了許多重要評論者的觀點。對台灣獨立所可能造成的排他性,可以參看李喬和本書作者所陳述的多元族群觀點。我覺得第六章「書寫民族歷史」是本書精華,如果讀者對文學、語言不特別有興趣,我建議先看第七章「結論」再看第六章。第六章提到鄭欽仁的「台灣史研究與歷史意識之檢討」(1983)是很重要的文章,我目前所見以台灣為主體的論述似乎都是從這篇文章延伸而來。看來台灣的歷史界是台灣主體性論述的領導者,難怪我遇到讀歷史的人(相較於其他人文領域)平均而言比較有台灣意識(但有些還是有殘存華毒啦)。


Saturday, October 10, 2020

黃香蓮歌子戲「福氣神爺」之小咪選輯



小咪難得演小旦,她在這齣戲裡的扮相正到翻~(我覺得這個扮相把小咪長相的缺點都修飾掉了)

我覺得小咪的演技很好,演小生和女扮男裝的小旦從眼神到身段、唱腔、肢體動作完全不一樣。不過共同點是她有一種非常穩重的氣質,難怪我一直很喜歡她演的角色:晁錯、秦懷玉等等。

黃香蓮在這齣戲的演技也很好,三個角色:五福、秦福氣、皇帝的表現完全不同。他的皇帝扮相超超超帥氣的~!!

這齣戲的音樂有大提琴,所以音響結構比較有交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