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8, 2011

鬼吹燈:龍嶺迷窟

目前的進度在Shirley楊敘述她的外祖父「鷓鴣哨」到古西夏黑水城尋寶。我先簡單記下一些感想:(以下有雷)

西周幽靈塚

胡八一解釋像西周古墓投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才智設計建造,因此有了幽靈,即使實體不再存在世間了,其幽靈還在。我當時就想到我耗費了將近半年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找出無數bugs的Matrix Element Method程式碼,會不會也變成幽靈?!還有我們的加速器Tevatron,今年底要停機,之後會不會也變成幽靈啊?(抖)(這樣我以後晚上值班會被自己嚇死)

我覺得西周幽靈塚這一段是本書最恐怖,尤其是在盜洞爬一爬卻發現出路被堵死......後面的人面巨蛛反而沒這麼恐怖。


懸魂梯

這一段讓人想到Hallucii。我還想到之前看過的這個動畫:



紅斑

胡八一和胖子身上出現了眼球狀紅斑,接著Shirley楊從米國跑來找他們——因為Shirley楊和陳教授身上也出現了紅斑。這一段其實我不意外,很明顯在為下一段冒險故事鋪梗。目前是到過精絕古城看過鬼洞的人身上出現了紅斑,會有血液中缺乏鐵的症狀。我猜這個奇怪病症的原因不是某種奇怪放射線就是某種奇怪生物造成的。

Sunday, April 24, 2011

CSO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前兩個禮拜我的進度壓力稍微輕一點點,就想到快一年沒去聽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SO)的音樂會了;芝加哥交響樂團是米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世界知名;學生票又超級便宜,畢業之後就沒這種好康啦!所以趕快上網站查查有沒有有趣的音樂會。剛好找到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我跟西貝流士一點都不熟,不過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我才聽過一兩次就很有印象,尤其喜歡第三樂章——看到學生票才十塊米金,馬上就訂了票,時間是四月二十三日星期六晚上八點。

昨天下午坐火車到芝加哥,因為時間沒控制好,到了CSO Hall已經是七點四十五分了,學生票領票窗口大排長龍!我整個傻眼,到了七點五十九分,票務人員也緊張了,一直催大家快點。我拿到票之後,很訝異地發現座位在三樓——我明明選了一樓的位置——不過已經沒時間了,只能跟著其他坐三樓的鄉民衝進電梯,到了三樓隨便找個位子坐下來,指揮都已經就位了!

今天的曲目是

Golijov Sidereus [CSO Co-commission in honor of Henry Fogel]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Shostakovich Suite from 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

CSO網頁(網頁上的試聽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指揮是James Conlon,CSO原本的指揮Riccardo Muti去年生病,回義大利動手術,最近才剛回米國。第一首曲子是暖身,我看到CSO Co-commission就抖了一下;拜託不要像去年馬友友音樂會的第一首暖身曲子,聽完大家都一臉問號。還好今天的暖身曲比較有條理,比較可惜的是我幾乎沒聽到絃樂的聲音——不知道是曲子的配器本來就是這樣(可是我明明看到提琴的弓都有在動),還是因為我坐在表演廳的左側,剛好聽不到絃樂。

西洋樂器中我喜歡絃樂遠超過管樂,可能是因為我覺得銅管樂器的聲音很像放屁。我的票位子在三樓右側,所以第一首曲子結束,鄉民們開始小股流竄時,我當機立斷衝到右側我的位子去。除了希望比較聽得到絃樂,另一個原因則是獨奏者會站在指揮的左側,我到右邊才看得到他。

小提琴獨奏是Leonidas Kavakos,從他臉上多毛的程度和姓氏結尾為"-os",我猜他是希臘人。Kavakos的髮色非常黑,跟亞洲人差不多,他還穿著唐裝出場,要是沒看節目單,我搞不好會以為他是亞洲人。Kavakos很年輕,長朓身材,手指修長,舉止斯文。其動作非常瀟灑俐落,有如行雲流水,舉重若輕,小提琴在他手上簡直就像個玩具一樣。許多聽起來很難的樂段,他似乎輕輕鬆鬆就拉出來了,看他演奏實在是非常賞心悅目。

Kavakos的唐裝是黑底,上有黑色的圓形花紋;雖然距離太遠我即使拿了望遠鏡還是看不清楚那是什麼花紋,不過可以確定是很典型的唐裝布料。裡子是紅色的,從對襟微微露出來。有立領,而沒有盤扣。配上黑色西裝褲和皮鞋,穿起來滿好看的。(至少不會像壽衣Or2)還好在這個位子可以很清楚地聽到小提琴獨奏和樂團的絃樂大軍,我聽得很滿意,鄉民們也超級興奮;一曲既終Kavakos得到鄉民們熱烈的起立鼓掌和不斷的安可口哨聲,他應觀眾要求獨奏了一段曲子。

下半場Shostakovich的馬克白,小提琴大軍增加了一倍,打擊樂大軍小鼓、木琴等等通通出籠,還加上鋼片琴和兩台豎琴,製造出來的音量效果驚人,感覺像酷斯拉要出來了一樣。小號和長號戲份滿重的。這首曲子是由指揮本人整編過,不過我沒有非常仔細聽,所以沒太多感覺,就是覺得CSO很震撼這樣。

後來問了票務人員,原來學生票是不能先選座位的(我買票那天考慮了超久真是選心酸的,不過這麼便宜的票也沒什麼好抱怨啦)。

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Leonidas Kavakos
果然是希臘人,而且Leonidas還是斯巴達名字~

Ernest Hemingway Birthplace(海明威出生地)

寫於2011年四月十七日

寄件者 Hemingway's Birthplace


我對海明威一無所知,只知道他寫過「老人與海」(國中課本有教)和「戰地春夢」(我爸有這本書)。之前聽維君說過海明威的出生地在芝加哥西郊Oak Park;今天下午難得天氣好想出去散散心兼溜車,於是就驅車去了一趟Oak Park。

Oak Park已經在芝加哥地鐵系統的守備範圍之內(也就是塞車範圍),不過很幸運地沿路上都沒塞車。我最愛的「英雄」交響曲還沒聽完,就到目的地了。停車在附近的小巷子裡,我照著地址去找——海明威出生地非常不起眼,跟旁邊的建築長得差不多,只有門口有塊小小的牌子。敲門而入,管理員說導覽時間是整點開始,當時是下午三點半,她建議我到附近的海明威博物館逛逛,四點再回來。

寄件者 Hemingway's Birthplace


我沿途慢慢逛到海明威博物館,博物館外觀看起來很大,不過裡面的展覽室其實很小。買票進去二十分鐘就大略看了一遍。博物館裡有納粹的臂章,有一些海明威的手稿,還有海明威喜愛野外生活的帳篷和獨木舟。另外,海明威會拉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他在高中的管弦樂團拉的是大提琴,也有參加中學足球隊。

快四點時我走回海明威的出生地。參觀者其中有個鄉民說她去過西嶼的海明威博物館,她這次是特別來看海明威出生地的。

管理員說這間出生地的房子叫Ernest Hall,是海明威外祖父Ernest的房子。這是一棟維多利亞式建築。海明威的外祖父在芝加哥生意作很大,後來他的妻子得了癌症,遂搬來Oak Park靜養。因為要讓病人靜養,所以房子佈置地很舒服:天花板很高,窗戶很大很長,採光很好。海明威的外祖母喜歡大花朵的圖案,因此地毯和壁紙都用了大花朵圖案(我聽了一看果然如此,頭皮瞬間發麻:想起了慕尼黑王宮的洛可可惡夢)。海明威的外祖母會畫畫,客廳裡還擺著兩幅她的作品。當時在Oak Park有個很好的醫生,外祖父常常請他過來看妻子的病。外祖母過世後,醫生就向這家女兒求婚——這個醫生就是海明威的父親,海明威醫生。

海明威的母親Grace當年是個大美女,客廳裡有一張她年輕的照片,真的很正。Grace沒有接受海明威醫生的求婚,她當時想當一名歌星。但是後來Grace受不了舞台上聚光燈直射眼睛的壓力,放棄她的歌星事業,回到Oak Park,這才和海明威醫生結婚。當時海明威醫生家裡有六個兄弟姊妹,他是長子,結婚後家裡太擠,因此就和妻子住在娘家。他們一共有六個小孩,四個是在這間屋子裡出生的。在這間屋子Ernest Hall一直住到海明威六歲,外祖父過世,才賣掉Ernest Hall,搬到附近更大的房子裡。後來海明威基金會決定買回Ernest Hall,因為他們認為六歲以後人格差不多定型了,所以選擇買回這間海明威六歲以前的家。海明威家之後的屋主把天花板弄低,窗戶弄得很小,所以復原時也花了不少工夫。

寄件者 Hemingway's Birthplace


一樓樓梯間下面是圖書室,裡面有不少藏書,還有海明威醫生的標本Honeymoon Owl。海明威的外祖父有很多藏書,而祖父家只有幾本醫學和法律的書。客廳裡有架鋼琴,後面餐室裡有個鹿頭標本,餐廳旁的廚房有流理臺和爐子。當時海明威家已經有很多現代化設備了,所以只有請一個女僕人。海明威醫生會做好吃的餐點,是當時的Wonderful man。他也常常去鄉下義診,鄉民會用馬鈴薯之類的農作物當診金。

二樓有女僕人的房間,海明威的媽Grace非常龜毛,她記下每間房間所有的物品,以免被僕人偷走;不過也因此讓海明威基金會重整時省了很多工夫。僕人房對面是客房,這是留給海明威舅舅的房間。海明威舅舅一直在世界各地遊歷,每當回家都會住在這間客房。他會跟孩子們講很多故事,後來大概是跟女僕人住對門,就愛上女僕人跟她求婚。不過女僕人沒有答應,她認為海明威的舅舅不老實。

海明威和他姊姊住在這間房子的時候,一直都住在同一間房間、分兩張嬰兒床(好擠)。隔壁是媽媽Grace的臥房,四個小孩都在Grace的床上出生。海明威爸爸雖然是個醫生,不過媽媽Grace的收入比較多——這在當時相當罕見。Grace的個性也比較強勢,她希望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房間,所以海明威爸爸另外還有一間房間。與Grace臥室相通的是外公Ernest的房間,走道對面才是海明威醫生的臥室。另外,二樓有浴室,有浴缸,還有我心目中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沖水馬桶!真是相當先進。

海明威出生地大概就是這樣了。四點四十結束了導覽,我從海明威家走到Frank Lloyd Wright的工作室。去年我來參觀Wright的建築,就是在這一帶。當時還遇到個米國人,他說他來過台北台中和台南。幾戶人家院子裡有木蘭樹,這個時節木蘭花還是一個個花苞,我想等到開花了一定很漂亮。這裡教堂的密度也很高。三五步就看到一座。我繞了一圈回到海明威生出地,這才開車打道回府。

Friday, April 22, 2011

京華煙雲(二)

木蘭的暗戀

我覺得其實木蘭在婚前根本跟立夫沒什麼互動啊......暗戀立夫現代人看起來其實有點莫名其妙,而立夫好像也沒有特別喜歡木蘭的樣子。反而莫愁和立夫的互動比較多。也有可能沒有寫出木蘭和立夫的互動吧,只是這樣就讓讀者困惑了。


木蘭與莫愁的個性

木蘭出嫁前,她與妹妹莫愁的個性其實看不出什麼分別......雖然作者一值強調木蘭比較感性、莫愁比較理性,可是每次提到她們總是兩人一起提,光看兩人的對白和行動,也實在看不出太大分別......唯一的分別大概是去什剎海看水,木蘭興致高,莫愁則完全不感興趣而待在家。

話說作者一直強調莫愁很穩重,不過剛和立夫在西山相識,莫愁就大發議論。雖然薛寶釵也很愛說教,而莫愁的原型顯然是寶釵,不過寶釵不會對姊妹之外的人說教。因此莫愁這個舉動實在讓我懷疑她是不是被盜帳號了......Or2

我覺得木蘭的原型是黛玉和湘雲(不過之後會有更像黛玉的紅玉),莫愁則是寶釵。可是作者想在姚家姊妹身上修正黛玉、湘雲、寶釵各自的缺點,結果就變成兩個個性沒什麼差別(至少在婚前)的女孩......


銀屏的悲劇

其實我不懂為什麼姚家處心積慮想拆散長子體仁和丫鬟銀屏。在我看來銀屏在姚家也沒什麼過錯,既然當時還有納妾的風俗,把銀屏收房或是納為妾就好了,幹嘛要硬要體仁和銀屏分開啊?看起來比較像是姚太太想搶回對兒子的主控權,可惜體仁是那種有異性沒人性的款,媽媽永遠搶不過女友的。

我覺得姚家後來逼銀屏走、銀屏在外與體仁生子後,又把銀屏的兒子博雅(不是源博雅XD)帶走,拆散母子——實在做得太絕了。姚思安剛好不在管不到,不過我覺得木蘭竟然就眼睜睜坐視這件事情發生,實在算是共犯啊。


京華煙雲中的紅樓夢

珊瑚說:「在那本小說裡,每個人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

木蘭喜歡黛玉,莫愁喜歡寶釵,其實看得出來這兩姊妹的原型是這兩人。

Sunday, April 17, 2011

台灣版京華煙雲電視劇

昨天在土豆網上看了兩集台灣版京華煙雲電視劇,超級好看!我第一次看到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改編得這麼好、甚至有可能比原著還好看!

京華煙雲主題曲(我不會插入土豆網的影片,所以放了連結)

多少的離亂承合 多少的恩怨不平
歷史的一頁尚未寫盡 硯上的筆早已凝乾

什麼是死生契闊 什麼是歲歲年年
在夢境和黎明的交界 曾經是我紅底金字的愛

最輝煌時總是最蒼傷 最明亮時總是最迷惘
最美麗時總是最淡泊 最繁華時也是最悲涼

重重煙樹浩浩雲山 十丈紅塵落成了青苔的記憶
星辰下 濤聲裡 往事霸圖如夢



主題曲超級好聽!!不愧是李泰祥作的曲子,主唱的潘越雲和李建復也是我很喜愛的歌手。歌詞的意境也很美,很切題,很有大時代的滄桑。

小說搬上螢幕,總不免有所改編。我覺得這部電視劇很忠於原著,改編也改得相當好。首先最搶眼的改編是曾太太與桂姐的關係:原著中曾太太是主持家事的主婦,而曾先生的妾桂姐則負責打理瑣事。電視劇裡曾太太與桂姐簡直就是紅樓夢中王夫人與王熙鳳的翻版;慈眉善目的曾太太只是個精神象徵,家中大小事都由精明能幹、八面玲瓏的桂姐打理,連曼娘嫁給平亞沖喜也是桂姐的主意。我滿喜歡這樣的改編,曾太太與桂姐的層次鮮明了起來。

電視劇一開始的時間點是平亞病重,曼娘母女趕來北京。木蘭小時候與曾家的淵源改由曾太太口述。另一個搶眼的改編是木蘭一進曾家,就勸曼娘不要嫁;在原著的時空背景下可能會覺得木蘭很白目吧!不過在戲裡顯然大家都覺得曼娘不嫁是應該的,曼娘願意嫁則是偉大情操。連平亞本人在婚禮當天也因為想阻止婚禮舉行而昏倒,後來臨死前想要休妻讓曼娘追尋自己的幸福。這個改編讓我覺得,時代果然在進步!這樣的處理的確比原著對曼娘更有人情味。

除此之外,原著看到目前(立夫一家因為家裡漏水而暫住姚家),覺得除了木蘭與姚思安,其他人都有點面目模糊。電視劇裡曾家少爺們和孔立夫都變得比較討喜。原著中曾家少爺以長子平亞最好,次子經亞有點畏縮(顯然是有老二情結),有點賈環的味道;么子蓀亞(或順亞)則天真浪漫,有點賈寶玉的影子。電視劇中經亞和順亞都隨和親切,另外我印象中歐陽龍也是個帥哥,怎麼他飾演的順亞看起來那麼豬頭啊?!而立夫在原著中有點憤青的潛質,他出身貧寒,不太瞧得起有錢人家(我真擔心他會加入共產黨....),電視劇中立夫也是大方隨和,比原著更令人喜愛;而且他很明顯就喜歡木蘭(原著中目前看不出來)。

另一個令人驚艷的是牛素雲,她在原著中算是反面人物。不過官晶華飾演的素雲很可愛,她的聲音和動作都可愛,讓人想多少包容她一點。不過顯然曾家少爺們不太買素雲的帳,前兩集最好笑的地方是平亞婚禮當天,素雲為了和木蘭別苗頭,硬要正與木蘭說話的經亞順亞陪她去花園。經亞說:
「我們要好好招待客人,順亞,你陪素雲去花園,我在這裡陪木蘭。」一整個死道友不死貧道,害我大笑出來。後來經亞順亞不情不願地陪素雲到花園,素雲說:
「你們誰跟木蘭比較好,我就對另一個更好一點。」結果經亞順亞兄弟倆不假思索異口同聲:
「我跟木蘭比較好!」配上兩人的表情,超好笑的。

Saturday, April 16, 2011

京華煙雲電視劇

目前查到兩個版本的京華煙雲電視劇:
台灣華視版和阿共版

台灣版的姚木蘭是趙雅芝演的——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超想看!趙雅芝是我心目中的女神,除了她我想不出還有誰可以演出姚木蘭這個角色。我還記得小時候不經意瞄到一個電視畫面——一群小姐們在花園裡,有客人來所以在逐一介紹。其中一個女孩子叫木蘭,她巧笑倩兮的模樣我至今仍有印象。現在想起來這應該就是華視的京華煙雲了吧。

華視官方網頁的京華煙雲
趙雅芝真是超美

阿共版是由趙薇演出。我很喜歡趙薇的外型,不過看劇照我覺得她的表情太僵硬了,感覺氣質和深度不太夠。不過阿共版令人吐血的是劇情;這根本是北京霹靂火啊啊啊!!!

阿共版劇情與劇照

Friday, April 15, 2011

京華煙雲

最近在復習「京華煙雲」。其實說復習也不太對,因為我十年前看的是遠景出版社的譯本,而目前看的是好讀網站上張振玉的譯本。現在的進度姚家和曼娘去西山度假、剛結識孔立夫。我本來想看完再寫讀書筆記,比較完整;不過最近實在是太忙了,等到看完根本就不記得現在的感想了吧。

姚木蘭是整本書的中心,也是最精華的人物。以前我認為木蘭集林黛玉與薛寶釵的優點於一身,而且沒有她們的缺點;現在我覺得還要再加上史湘雲——木蘭有著湘雲的灑脫與爽朗、湘雲的女俠客精神和男孩子氣——比紅樓夢中的女神兼美還威!我現在對於木蘭的想法,一方面覺得她太美好了,好到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也不太真實;但是我可以理解她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投射,我也完全理解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再加上一些當代思潮的文人,會有這樣子的理想典型。另一方面,我覺得木蘭雖然完美,不過那是傳統女人的極致,她仍舊跳不脫傳統價值女人該有的溫婉、賢慧;現代社會女人(或者說人)有更多種可能性,也更能依其本性或喜好發展自己獨特的風格。我覺得從木蘭身上可以看出林語堂的時代局限,但這其實代表我們的社會是在進步的。

到目前為止整本書的氣氛都是一片祥和美好,簡直是未央歌版或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版的紅樓夢。林語堂當初寫這本書是為了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京華煙雲裡的人物都充滿了人性光輝,中華文化與習俗也處處是傳統的智慧。但是,沒有一個文化是毫無缺點的。對於自己的文化適度隱惡揚善是人之常情,太過就流於鄉愿。我看到作者描寫桂姐的小腳之美,簡直覺得變態!裹小腳是很痛很恐怖又很不自然的耶!雖然作者藉著姚思安表達不贊成裹腳的立場,不過他對於既有的裹腳風俗,其態度是很曖昧模稜兩可的(當然這有可能是翻譯給我的錯覺)。就我本身的經驗,歐美外國人雖然不見得很聰明敏捷,卻都滿能獨立思考的;介紹自己的文化,最好能盡量中肯持平,比一味頌揚更容易取信於人。

Saturday, April 9, 2011

廖輝英:油麻菜籽

「油麻菜籽」據說是廖輝英當年的成名作,是她的半自傳小說。我讀這篇小說時一直覺得非常心酸;有評者認為這篇「一筆道盡台灣婦女三十年來的心酸」,我認為十分中肯。不過我相信這個故事的女主角阿惠還不是最慘的案例,至少阿惠的母親在家計如此艱難的狀況下,還是讓阿惠繼續讀書升學——那個年代可是有不少女孩子早早放棄升學去當女工補貼家計或是供兄弟們讀書的。

好讀網站有篇分析與評論,關於對阿惠描寫母親的分析,我覺得我想要強調作者筆下的寬厚。雖然阿惠不認同母親的某些性格與觀念,但是她對母親其實有深厚的理解;理解產生同情,因此即使不認同卻未流於批判或怨恨。我覺得這是很難得可貴的;立場不同要批判對方容易,但能理解對方同情對方,一方面又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很成熟圓融的處世態度。

這篇小說文字樸實,沒有華麗的修辭和煽情的段落,但是情感真摯自然。讀過另一本廖輝英的作品「歲月的眼睛」,但我認為遠不如「油麻菜籽」。小說中用了不少台語,不過我覺得台語和國語的掌握恰到好處;一方面連我這種台語超破的人都知道這些文字在台語說起來的語氣,一方面也不會讓人看不懂。

不過我覺得「油麻菜籽」有點虎頭蛇尾之嫌:阿惠出社會之後母親的轉變、母親對阿惠的態度、家庭成員對於母親的反應,都寫得像流水帳,有點草率。也因此我對這部份的印象遠不如之前的篇幅。

「油麻菜籽」書名來自一句俗諺「查某囡仔是油麻菜籽命,落到哪裡就長到哪裡。」那個年代的女性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也無法獨立;因此一生的好壞都依附在男人身上。故事的結尾,阿惠是雖然仍在「油麻菜籽」論之下,不過她已然是一個更堅強、更獨立、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油麻菜籽。我自己是覺得,現在離廖輝英這篇小說發表的時間也將近三十年了,現在的女生不用管自己是「哪種」油麻菜籽,而是根本就不必理油麻菜籽的論調——不管油麻菜籽被賦予什麼樣的新詮釋,我還是覺得砍掉重練不要當油麻菜籽比較乾脆。

這篇小說能引起我的共鳴,其實也是我小時候多少聽過一些重男輕女的論調。比方說女孩子比較不會開車、女孩子天生數理就比男孩子差....這些我一概不認同。有時候還會故意跟人唱反調證明這些都是刻板印象。我本人比較認同的是個人的差異,而不是因為性別差異。


題外話:讀這篇小說時我一直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我十分確定我沒讀過這篇。後來讀到阿惠爸爸家暴,媽媽流產那一段,我才猛然想起幼時讀過「九歌兒童書房」一本廖輝英的作品,故事內容顯然就是「油麻菜籽」改編的。用「九歌兒童書房」和「廖輝英」關鍵字去咕狗,果然找到那本書——「草原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