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20

平野聰「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這本書旨在闡述現代中國的形成——繼承了大清帝國的遺產、與儒家思想在清代的演化,在近代國民國家與國際法的規範(傳統史觀所謂的西方列強的「壓迫」),同時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啟發,在許多歷史的必然與偶然之間,變成現在中國的形狀。也因此,現代中國的疆域並不是「自古以來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很多現代中國的問題在大清帝國早已埋下.

日本歐吉桑教授的碎碎念實在太好看了!我特別喜歡作者問的問題,以及了解問題本質的方式。不曉得是台灣比較少這樣的觀點,還是我本人之前太華腦,一直都沒有接觸這樣的史觀史學。作者在後記裡提到,他曾經受過成為政治學家所需的系列訓練,所以一直思索著「能讓某個秩序長久延續(或因失敗而衰退)的政治正當性究竟是什麼」?這個思考路線也成為本書的特點。

像我這樣的七年級台灣人和更早的世代,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都是吸收到大中華史觀。我在博班畢業後一直很關心這個問題,在網路上看過不少文章(記得鄭立就有不少)。所以閱讀本書之前我已經了解,現在的「中華民族」是梁啟超為了繼承大清帝國版圖而發明出來的。而現在中國中「少數民族」的悲劇,和中國與鄰國(包括台灣)的問題,都是從這個被發明的「中華民族」衍伸出來的。為什麼我會認為這個觀點比較接近實際情況,而古早義務教育的大中華史觀是唬爛呢?因為這個觀點解釋了我小時候就有的疑惑:

  • 明明歷史課本中,即使是國力最強的漢、唐、明,其疆域版圖都不及於今日的圖博、東突厥斯坦、蒙古、滿洲,為什麼現代中國(不管是秋海棠還是老母雞)擁有這些領土?
  • 為什麼萬里長城在目前中國領土的中心?城牆不是應該蓋在邊境嗎?
小時候只覺得怪怪的,不知道該怎麼發問。如果當時就懂得問出這些問題,就不會到了快三十歲才開始排華毒了。

在網路上看了這些文章之後,我覺得我缺乏學術標準的論述;學術標準的論述所提供細節會讓論據更完整。「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補上了這部分。

滿洲人建立的大清帝國本質上是個內亞帝國。因此大清皇帝在治理不同地方的時候,採用當地人能信服的方式——治理漢人使用儒學,而跟蒙古、圖博的聯盟則是以「藏傳佛教的保護者」的身份。東突厥斯坦是最後一塊被併入版圖之處,對於當地的蒙古人,大清皇帝仍然用藏傳佛教來取得統治正當性;對穆斯林,作者的說法則是「伊斯蘭教的保護者」,但是我覺得這部分的連結比較弱,作者也沒有特別說明。

乾隆盛世之後,大清在內政、財力、騎兵武力各方面漸漸衰落。然而儒學卻開始轉變成經世致用,因此認同乾隆皇帝的光榮版圖——乾隆皇帝解決了漢人王朝數千年都無法解決的西北邊境問題,這難道不是儒學家所追求的治世嗎(以魏源出版的「聖武記」為轉捩點)——再加上作者沒有明寫,但我覺得可能發生的是:堅持華夷之辨、歧視滿洲人的儒學家都被乾隆殺光光;而太平天國之亂暴露了滿洲八旗廢到無法平亂,經世致用的漢人士大夫藉著團練慢慢取得大清政府的實權;也因為漢人士大夫最早體認到要以國際法規則和西方列強周旋,他們主導了大清跟國際接軌、以國際法定義「清國」的策略和實務。至此大清的內亞性質已蕩然無存:以漢人主導的國民國家,與滿洲、蒙古、東突、圖博各地有本質上和實務利益上的各種矛盾。更別說原屬朝貢國的朝鮮、琉球、越南、尼泊爾,互市之國日本,以及化外之地的台灣了。這些矛盾一直延續到今天。

以下是比較零碎的雜記:
  • 照黃仁宇的說法,大明衰敗的原因在於無法用數字管理龐大的帝國(unaccountable),而本書作者則歸因於不平衡的朝貢貿易拖垮大明的財政。這兩者並非互斥,不過應該也是滿有趣的議題。
  • 雍正皇帝的「大義覺迷錄」:看起來很有邏輯有條理,作者甚至推崇為大清最好的政論。為什麼這本書在漢文化圈裡被當成笑話?可能是在漢文化的邏輯裡,自承夷狄就輸了;還有弒父弒兄等等指控,漢文化的邏輯就是要裝死,雍正太認真,反而讓漢人有越描越黑的感覺。
  • 宮崎市定形容認真魔人雍正皇帝的性格「堅固無比的水泥要塞」:總覺得很合日本人口味。
  • 有關雍正的醜聞特別多,可能是雍正比較不甩漢人士大夫的傳統和他們所重視的事。不過他又為了基督教不拜祖先而禁基督教。
  • 乾隆的信念:成為圓滿和諧大版圖的君主。
  • 作者認為乾隆皇帝的性格有種樂天的成分,即使他的「十全武功」大部分都陷入苦戰(苦戰皇帝4ni?!)然後打輸,他還是沾沾自喜到處炫耀:我覺得乾隆是自戀吧,尤其是他到處蓋章這種行為.....讓我很想剁他的手 XDD 苦戰皇帝讓我想到很多年前批踢踢金庸版的苦戰教主(張無忌)、苦戰國師(金輪法王)、苦戰尼姑(九難);被鄉民封為苦戰的原因是跟比自己等級差很多的對手都還要打很久。XDDD
  • 秉持儒學基本教義的朝鮮使節團,被乾隆皇帝要求會面六世班禪喇嘛時的各種崩潰好有喜感,莫非是被景濤盜帳號?
  • 清盛世的危機:滿、蒙人過太爽,逐漸漢化,奢侈浪費,失去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皇帝感到失去因「藏傳佛教文化的保護者」而成為內亞帝國皇帝的正當性->漢人也開始瞧不起失去武力優勢的滿洲人,華夷之辨甚囂塵上(康熙的寬縱也讓這些人講話比較大聲)->雍、乾兩帝開始呼籲滿洲人要有「滿洲人的樣子」,乾隆開始堂子祭祀,但沒有包括孔子->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乾隆開始箝制言論,也不承認自己是夷狄->大清開始衰敗
    這個過程跟今天全球化的現象好有既視感....
  • 本書一直很重視以學術引領政治思想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大清皇帝被轉化成中華天子。不曉得是不是已排完華毒的關係,雖然從顧炎武的思想已見端倪,我還是不太能理解這個轉折。

No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