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5, 2020

楊海英「文明的遊牧史觀」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49668416

史觀形塑了各人的世界觀,因此我認為在華儒毒的排毒過程中(以及排毒後的重建),重新審視過去學的中國歷史是很重要的。

這本書的看點在於作者楊海英(本名俄尼斯・朗格圖,日本名大野旭)是南蒙古裔的文化人類學家,生於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高原,屬於伊克昭盟烏審旗;在北京念大學,後來到了日本留學、歸化、任教於日本的大學。因此書裡蒙古的風俗、歷史、文化是作者從小耳濡目染和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而且他對漢人和日本人看待「中國」歷史的角度也相當熟稔。

這本書是寫給日本人看的歷史,目的在於顛覆、翻轉傳統的「中國」史觀——亦即從長城以南中國本部的漢人史觀——而以活動於滿洲、蒙古高原、天山南北路的遊牧民族為中心,有時延伸到中亞。這種「歐亞史觀」提供了很多傳統「中國」史觀忽略和故意不揭露的觀點,也讓讀者重新認識遊牧民族的觀念、歷史和文化。作者幾乎每年都會去歐亞草原田野調查,所以在書裡信手捻來各種考古和文化證據。

然而我認為本書的缺點是缺乏嚴謹的推論。很多地方我覺得作者講了個田野調查的發現,就直接下結論。對龜毛物理學家而言失之武斷。

作者對漢文化的評論跟我排毒之後的想法是差不多的,也毫不避諱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和東突政策的野心。因此我覺得值得一讀,也想看杉山正明關於遊牧民族的著作。

Sunday, July 19, 2020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週末兩個晚上跟Gianluca看完了的電影「末代皇帝」。我覺得很好看、餘韻無窮。
  1. 是說尊龍也太帥了吧!一出場就在一群戰犯中鶴立雞群,讓人很難不注意他,實在太犯規了 XDD 該說這齣電影最不符史實之處就是溥儀的帥度嗎?
  2. 細心一點會發現電影裡有提到溥儀的自我認同:身為滿洲人對中國認同的矛盾。溥儀認為他是滿洲人,即使革命黨推翻清廷,關外仍然應該是由他領導的滿洲國。他也覺得革命黨是漢人會與滿人為敵、要把滿人趕出關內。這可以作為旁證:目前「中國」的概念是20世紀中華民國人創造出來。
  3. 因為才剛看完溥儀自傳,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分析導演怎麼濃縮這麼長的故事然後推進劇情,以至於有點出戲。我覺得導演非常擅長用衝突來推進劇情。比如說
    1. 一開始溥儀被慈禧太后欽定接班人嚷著要回家的時候,生父醇親王卻跟他叩頭稱萬歲;
    2. 溥儀才剛叫太監喝墨汁證實他的皇帝權威,卻讓溥傑帶他看牆外的民國大總統;
    3. 溥儀乳母被趕出紫禁城,少年溥儀在轎子後追趕;
    4. 莊士敦在前往紫禁城途中見證五四運動;
    5. 溥儀想逃出紫禁城爬牆因而被莊士敦發現他近視;
    6. 溥儀跟兩位后妃搞在一起的時候紫禁城大火;
    7. 溥儀打網球時馮玉祥的軍隊進紫禁城逼宮(這一幕的戲劇效果非常強烈,溥儀隨從的害怕、婉容文繡的惶惶然、對照莊士敦的泰然和溥儀本人更複雜的情緒,我很喜歡);
    8. 文繡離婚時,婉容與溥儀的感情開始惡化,而川島芳子帶來東陵被盜的壞消息促成溥儀跟日本人合作;
    9. 滿洲國登基晚宴溥傑夫婦的得體和婉容爆走吃花;
    10. 溥儀在滿洲國內閣中宣稱和日本的對等地位時日本全體官員離席,接下來是滿洲國官員全體離席;
    11. 溥儀想用婉容懷孕當籌碼,卻被甘粕正彥當眾揭穿小王;
    12. 婉容生子後被送走,溥儀在後面的追趕(跟當年追趕乳母做為對照);
    13. 日本投降後溥儀準備逃亡至東京,飛機還沒起飛就被蘇聯傘兵俘虜(這一段溥儀自傳有寫,應是史實);
    14. 紅衛兵批鬥和溥儀買票進入紫禁城的結尾。
      Gianluca認為用衝突推進劇情算是常用的電影手法,不過對我電影看得不多,所以覺得這些手法用得很好。
  4. 電影和溥儀自傳中的溥儀在個性上根本是不同人。在製作團隊的commentary中他們有說溥儀自傳只是他們的參考資料之一,而且他們基本上是抱質疑的態度來看這本自傳(我也是)。Gianluca覺得溥儀是電影裡的英雄,一再反抗他身上的枷鎖。我覺得這純粹是做給觀眾(尤其是西方觀眾)、讓觀眾同情溥儀的戲劇效果。看溥儀自傳我覺得他是魯蛇——在紫禁城裡還情由可原,被趕出紫禁城後,他在天津待了七年,21歲到28歲是多麼精華的時光,居然就讓他這樣蹉跎,註定無法成大事。他一直無法下定決心去牛津大學也讓我覺得很不耐。換言之,我很同情電影中的溥儀,但覺得自傳中的溥儀很多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5. 我覺得即使自傳中的溥儀很混帳,他的經歷仍然充滿戲劇性。Gianluca認為通常在權力中心又有野心的人會因為他們的野心而創造出戲劇性的經歷,然而溥儀卻沒有這方面的動能——他的經歷完全是隨波逐流、從他的身份而來,因此對Gianluca而言溥儀是最沒有能力的皇帝。我說這在中國系統的亡國之君很普遍,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造成亡國的原因....
  6. 莊士敦在電影裡很討喜,也是唯一的正常人、溥儀最信任的人。在溥儀自傳裡描述的莊士敦讓我覺得他會答應來當溥儀家教有點別的動機,然後溥儀跟他也沒有那麼親密——溥儀自己說他個性多疑,不過相對而言莊士敦和陳寶琛在溥儀自傳裡還是溥儀最信任的人。 
  7. 本劇最可愛大概是溥儀的老鼠:莊士敦跟溥儀的第一堂課老鼠跑出來,莊士敦:
    "Your majesty, your mouse is trying to escape."
    然後溥儀要求他對老鼠保密。下一幕溥儀請莊士敦吃飯,席間莊士敦說:
    "Your majesty, your mou... the secret is emerging."  XDD
    不過老鼠後來GG,也象徵溥儀一生中短暫、相對美好的時光的終結。
  8. 我覺得演青少年溥儀的吳濤令人驚豔!他完全演出我想像中的中二溥儀。
  9. 看到後來我覺得尊龍不是只有很帥而已,他的演技也很好——光是他的眼神,從紫禁城、天津、滿洲國、戰犯、特赦、最後的變化,完全說服我這是個歷盡滄桑的末代皇帝。或者應該說,他一出場就很吸睛並不只是因為他很帥而已。
  10. 一開始溥儀在撫順火車站割腕是虛構,自傳中溥儀超怕死的。但是跟電影塑造的溥儀個性一致,凸顯出他身上的悲劇。
  11. 文革的劇情也是虛構,但是加強了政權更迭的滄桑,而溥儀上前幫撫順改造所的所長辯護也為他的個性大加分。這部分尊龍也演得很好。
  12. 我非常喜歡超現實的結尾——佝僂的溥儀買票進入紫禁城,來到他登基的太和殿。在管理員小孩的質疑下,爬到龍椅上摸出當年陳寶琛給他的蛐蛐罐——尊龍的表情和眼神很有味道。這一段我覺得餘韻繞梁,後勁很強。
  13. 這部電影的色彩、運鏡、音樂都很棒。不過這應該已經被講到爛了我就略過。
  14. 我國小的時候看過(不確定有沒有全看完)末代皇帝,結果片名忘記了,卻一直記得幾幕:慈禧過世時嘴巴裡塞珍珠、溥儀為了騎腳踏車把紫禁城的門檻都鋸開一條溝(電影版沒有)、溥儀想爬牆出宮失敗而被莊士敦發現近視。不過小時候完全沒發現尊龍很帥。XDDD

Friday, July 10, 2020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七月三日 2020

溥儀自傳看到了他在滿洲國當「執政」(還沒當皇帝)的時期。綜觀他滯留天津、偷渡東北的記錄,我覺得溥儀的政治判斷比我還差,復辟根本是癡心妄想啊....

之所以如此我覺得是教育和歷練的問題。溥儀在紫禁城中接受的教育我根本不確定那是否可以稱之為「教育」,然後他身邊的人完全活在大清國——即使大清國只剩下紫禁城的一方天空,他仍然被培養成(自以為)唯我獨尊的天子。我覺得整個情況真的很變態!

看溥儀不爽關東軍的安排、沒有實力還跟人家大小聲(誤XD),我白眼都要翻到外太空去了;很想跟他說:你哪來的自信啊?Or2

七月四日 2020

大概是跟日本的關係,滿洲國裡有台灣籍的高階官員——溥儀自傳裡提到的有外交總長謝介石、還有次一階(所以我忘記職稱)的蔡法平。妖獸,台籍高階官員在滿洲國的比例遠高於蔣介石政府耶....

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原來是板橋林家林熊徵的舅舅。是說我覺得陳寶琛是溥儀周圍眾遺老遺少中最正常的人了(這是相對不是絕對)。他在電影「末代皇帝」裡也算是要角吧。

有空我要來找找台灣當時仕紳跟中國的關係的研究。雖然我有理論來解釋1945年台灣仕紳「喜迎祖國」的致命決定,還是想看看其他人怎麼分析。像這種親戚關係所發揮的影響力恐怕是比我現在所能想像的還大。

另外我熊熊想起前幾年過世愛新覺羅毓鋆。我記得2001年某個冬天早上我在台大物理新館前,看到一個老人,長袍馬褂,一部茂盛的白鬍子長至腰際;頭戴毛線帽,手持拐杖,半駝背地從我面前走過....我還記得我問旁邊的人:「欸你們剛剛也有看到那個老人吧?」後來我當時的馬來西亞中文系僑生室友跟我說那是清國宗室毓鋆,溥儀的老師。我當時想他再怎麼老年紀都不可能是溥儀的老師;可能是溥儀的伴讀吧。不過現在看溥儀自傳,溥儀說他的伴讀是溥傑、毓崇、和溥佳。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毓鋆在台灣所以溥儀不能講,還是有其他原因。維基上只說毓鋆是溥儀的伴讀,沒有資料來源;不過比起溥儀這三個伴讀,毓鋆應該不能算是近支宗室(維基上說是禮親王代善的後裔,那麼在宣統朝應該不算近支了),所以如果他沒有進毓慶宮讀書我也不會意外。
清國皇室的命名規則跟紅樓夢一樣很好歸納,像我這種讀閒書長大的小孩這算是常識。因此之前金溥聰和媒體在唬爛其人是清國皇室的時候我就覺得很瞎:光是溥聰這個名字,還有傳說中其父名載樞,就絕對不是皇室好嗎。要唬爛好歹也拿個溥心畬等級的吧。

七月十日 2020

溥儀自傳後面幾章描述在中國改造的生活,根本就是中國大外宣,超無聊的。他寫到去鞍山鋼鐵公司參觀時的驚奇,引述日本人離去前說:
「....要想恢復,平心靜氣地說,要二十年!」

跟傳說中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前說「台灣將在三個月後陷入一片黑暗」如出一轍,大概是同一個大外宣團隊編出來的故事吧。

最後溥儀寫到他被特赦之後、去植物園改造之後,當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這終於解釋了溥儀自傳中詳細的資料出處。我之前就想說這些引述的資料不可能是他背起來的,也不可能是他逃難還帶著的。現在終於有解了。

Monday, June 22, 2020

追憶似水年華

週末時發現聯經版「追憶似水年華」在readmoo上架了,就google了一下這個版本的評價,結果找到這個:
https://www.ptt.cc/bbs/Fiction/M.1151991462.A.3C0.html

害我笑到不行....因為大學的時候的確在北市圖和台大總圖都借不到第一本,後來我等了兩個月,好不容易借到第一本快看完時就到期要還書了。

然後我現在只記得第一本的內容是個睡眠品質很差的戀母狂的記述....XDDD

看來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只停留在第一本啊~

Sunday, June 21, 2020

The Great Gatsby

今天看完了米國同事推薦的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從中英文的書名都看不出來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所以看到後來滿震撼的。

不過前半本很無聊,看到第七章開頭時(總共九章),我想說應該要有大事發生了,不然就會是一個很無聊的故事。果不其然,劇情直轉而下。

我看不懂的地方google幾乎都有找到解釋,看來不是只有我看不懂啊(汗~)。後來我很多地方都是看這個網站
https://genius.com/1063557

只是這個網站的缺點是annotation良莠不齊,然後很多地方會爆雷。

Saturday, June 13, 2020

溥儀自傳與流離的王妃

因為Ying-lung Lu提到末代皇帝的關係,前陣子我找了電影原聲帶來複習(其實我有買CD,只是放在車上)。因為音樂實在太好聽,可是最近我和Gianluca沒時間看電影,我就隨手翻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和愛新覺羅浩(嵯峨浩,溥傑的太太)的自傳「流離的王妃」。

看溥儀的自傳我覺得溥儀這人滿討人厭的:疑心病多、好高騖遠而優柔寡斷——雖然他這種個性的養成並不完全是他的錯。難怪我小時候有借到書卻沒看完。

大概十年前看過竹野內豐和常盤貴子主演的日劇「最後的皇弟,流轉的王妃」。這部戲我覺得拍得不錯印象滿深刻的,尤其是
1. 竹野內好帥,害我看到溥傑的照片時很失望 XDD
2. 這部戲卡司實在太強大
3. 浩真的很愛溥傑;我記得日本快投降的時候浩的親友紛紛離開滿洲國,她卻留下來。然後看看當時所有留下來的人,包括溥儀、溥傑,都有他們(非私事)的理由,只有浩完全是為了家庭留下的。

大略翻過原著覺得日劇拍得滿忠實的。然後浩的風格真的滿日劇的,她對溥儀的描寫比溥儀本人寫的可愛多了。

不過兩本自傳裡我覺得最可憐的人就是婉容皇后了。她的遭遇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勉強可以說她唯一選錯的,大概就是在天津時沒跟文繡一樣跟溥儀離婚吧。

Saturday, May 16, 2020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

鍾老今天過世。整理了之前讀「台灣人三部曲」的零碎筆記紀念他。

2017/3/29

鍾肇政的小說好好看!昨晚一口氣看了一大半,雖然故事中一堆年輕男女喜歡來喜歡去又不敢承認實在令人煩躁,不過整體故事引人入勝,文筆流暢,令人手不釋卷。私以為樂勝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第一部(她名叫蝴蝶)。

書中關於靈潭陂的描寫我越看越眼熟,咕狗之後發現靈潭陂果然是小時候住過三年的龍潭。不禁感嘆我這個年代的教育真的很失敗!背一堆已成歷史的中國地理,卻不知道自己生長地方的風土人情。

2017/4/4

讀台灣人三部曲之二:滄溟行,我覺得鍾肇政真猛,雖然寫的是日治時代台灣人被殖民的悲哀,同樣的情節在國民黨治下的台灣完全無違和感。查了維基發現滄溟行雖然時序上在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之前,卻最晚發表——連載於1977年。或許當時白色恐怖的程度相對輕微所以才沒被抓去關?

第一部「沉淪」中台灣剛被日本政府統治時,九座寮的陸家人英勇加入義軍,以不成比例的落後武器對抗日軍、慷慨就義。孰料匆匆三十年,陸家子孫陸維棟卻為了未能一睹日本皇太子御行啟的風采而悶悶不樂。兩相對照之下實在諷刺。不過,維棟的人生基本上就是東亞儒家文化馴化人民的典型:統治者收編知識分子,剩下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也就不足為懼了。

2017/4/5

讀滄溟行:原來示威抗議還要有禮貌是台灣人的傳統啊。

原來大嵙崁是大溪,鹹菜甕是關西。 二甲九在鶯歌,三角湧是三峽,十一份就是石門國小的所在。 赤牛埔在香山,淮仔埔在龍潭中科院的所在。

2017/8/2

原來台灣大學在日治時代是豺狼大本營啊!而且從日治時代就專門出政客 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