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2, 2020

追憶似水年華

週末時發現聯經版「追憶似水年華」在readmoo上架了,就google了一下這個版本的評價,結果找到這個:
https://www.ptt.cc/bbs/Fiction/M.1151991462.A.3C0.html

害我笑到不行....因為大學的時候的確在北市圖和台大總圖都借不到第一本,後來我等了兩個月,好不容易借到第一本快看完時就到期要還書了。

然後我現在只記得第一本的內容是個睡眠品質很差的戀母狂的記述....XDDD

看來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只停留在第一本啊~

Sunday, June 21, 2020

The Great Gatsby

今天看完了米國同事推薦的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從中英文的書名都看不出來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所以看到後來滿震撼的。

不過前半本很無聊,看到第七章開頭時(總共九章),我想說應該要有大事發生了,不然就會是一個很無聊的故事。果不其然,劇情直轉而下。

我看不懂的地方google幾乎都有找到解釋,看來不是只有我看不懂啊(汗~)。後來我很多地方都是看這個網站
https://genius.com/1063557

只是這個網站的缺點是annotation良莠不齊,然後很多地方會爆雷。

Saturday, June 13, 2020

溥儀自傳與流離的王妃

因為Ying-lung Lu提到末代皇帝的關係,前陣子我找了電影原聲帶來複習(其實我有買CD,只是放在車上)。因為音樂實在太好聽,可是最近我和Gianluca沒時間看電影,我就隨手翻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和愛新覺羅浩(嵯峨浩,溥傑的太太)的自傳「流離的王妃」。

看溥儀的自傳我覺得溥儀這人滿討人厭的:疑心病多、好高騖遠而優柔寡斷——雖然他這種個性的養成並不完全是他的錯。難怪我小時候有借到書卻沒看完。

大概十年前看過竹野內豐和常盤貴子主演的日劇「最後的皇弟,流轉的王妃」。這部戲我覺得拍得不錯印象滿深刻的,尤其是
1. 竹野內好帥,害我看到溥傑的照片時很失望 XDD
2. 這部戲卡司實在太強大
3. 浩真的很愛溥傑;我記得日本快投降的時候浩的親友紛紛離開滿洲國,她卻留下來。然後看看當時所有留下來的人,包括溥儀、溥傑,都有他們(非私事)的理由,只有浩完全是為了家庭留下的。

大略翻過原著覺得日劇拍得滿忠實的。然後浩的風格真的滿日劇的,她對溥儀的描寫比溥儀本人寫的可愛多了。

不過兩本自傳裡我覺得最可憐的人就是婉容皇后了。她的遭遇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勉強可以說她唯一選錯的,大概就是在天津時沒跟文繡一樣跟溥儀離婚吧。

Saturday, May 16, 2020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

鍾老今天過世。整理了之前讀「台灣人三部曲」的零碎筆記紀念他。

2017/3/29

鍾肇政的小說好好看!昨晚一口氣看了一大半,雖然故事中一堆年輕男女喜歡來喜歡去又不敢承認實在令人煩躁,不過整體故事引人入勝,文筆流暢,令人手不釋卷。私以為樂勝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第一部(她名叫蝴蝶)。

書中關於靈潭陂的描寫我越看越眼熟,咕狗之後發現靈潭陂果然是小時候住過三年的龍潭。不禁感嘆我這個年代的教育真的很失敗!背一堆已成歷史的中國地理,卻不知道自己生長地方的風土人情。

2017/4/4

讀台灣人三部曲之二:滄溟行,我覺得鍾肇政真猛,雖然寫的是日治時代台灣人被殖民的悲哀,同樣的情節在國民黨治下的台灣完全無違和感。查了維基發現滄溟行雖然時序上在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之前,卻最晚發表——連載於1977年。或許當時白色恐怖的程度相對輕微所以才沒被抓去關?

第一部「沉淪」中台灣剛被日本政府統治時,九座寮的陸家人英勇加入義軍,以不成比例的落後武器對抗日軍、慷慨就義。孰料匆匆三十年,陸家子孫陸維棟卻為了未能一睹日本皇太子御行啟的風采而悶悶不樂。兩相對照之下實在諷刺。不過,維棟的人生基本上就是東亞儒家文化馴化人民的典型:統治者收編知識分子,剩下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也就不足為懼了。

2017/4/5

讀滄溟行:原來示威抗議還要有禮貌是台灣人的傳統啊。

原來大嵙崁是大溪,鹹菜甕是關西。 二甲九在鶯歌,三角湧是三峽,十一份就是石門國小的所在。 赤牛埔在香山,淮仔埔在龍潭中科院的所在。

2017/8/2

原來台灣大學在日治時代是豺狼大本營啊!而且從日治時代就專門出政客 XDDD



Saturday, January 18, 2020

灣區Fremont「渡小月」

灣區Fremont渡小月的擔仔麵好好吃!應該不是正宗的台南度小月,不過味道很像記憶中的擔仔麵,比桃園機場的擔仔麵好吃,也樂勝Cupertino我吃過的台南風味小吃和陳媽媽家。

這家擔仔麵的豬肉應該是先跟油蔥酥一起炒過,非常美味。豬肉加上油蔥酥真的好好吃。配香菜、韭菜和一點點豆芽菜才是正宗擔仔麵啊啊啊!湯頭很可能有蝦油,可能還有一點點味精,味道很豐富。Gianluca也說他覺得擔仔麵的味道很特別。

蚵仔煎也不錯吃,不過醬料有點太甜。因為最近是高麗菜產季(Gianluca吐槽我說在米國也是產季嗎?),所以點了高麗菜。我覺得還是台灣的高麗菜好吃,不過這家的清炒高麗菜可能有加一點蝦油所以不只有菜的味道。

腰肝米粉的米粉還算Q,因為我不吃內臟,所以無法評論腰肝的品質。

Sunday, December 22, 2019

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續)

昨天晚上一邊等conda install ... root(結果失敗)一邊做投影片一邊把川本芳昭那本「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看完了。之前寫的評價(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仍然適用,不過在最後兩章我有一種「作者累了」(還是譯者或編輯?就不得而知了)的感覺,品質沒有前面幾章好,許多推測也讓我覺得所根據的資料太少而顯得流於揣測。另一方面,這兩章講到的是同時期在日本與朝鮮半島上的諸國,很有可能是史料太少而不得不大膽假設。

最後兩章很明顯的是作者(或其實是譯者?)把南朝漢族建立的王朝當成絕對的中華正統。我不記得傳統的觀點是以南朝還是北朝政權為中華正統,而且我認為「中華正統」是現代絕對要質疑、挑戰、最終淘汰的觀念。作者提到當時的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一方面奉南朝為絕對的中華,一方面各自又發展出以自己為中心的「中華」(我解讀為相對的中華)。如果作者真的有絕對的中華意識,我會覺得華毒還真是毒——連日本學者,其本身清楚意識到自己出身於絕對中華意識的「邊陲」,還能接受中華意識。

Saturday, November 30, 2019

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放假在家閱讀日本學者川本芳昭所寫的「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這本書由是Chung Wen Kao和Ming Chung兩位學長推薦的。

目前看了快兩百頁,我覺得非常好看,相形之下我在台灣所受到的歷史教育根本就是垃圾——而且還是不可回收的那種。只有實驗高中的歷史課還好一點(因為老師完全不管課本)。可惜當年一週一節課只上了高一一年,學得太少。

不過我認為「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這本書還是有點問題。不曉得是作者還是譯者的問題、或者是作者選擇以中華視角闡述中華歷史,書中仍把「大一統」視為中華文化的正統。不管是講胡漢民族的融合,還有以「猖狂」描述山越與孫吳政權的對峙,在在都顯示以中華為中心的史觀。

另外,在本書187頁「現代中國民族分布圖」不僅劃入台灣,還將台灣原住民以「高山族」標示,完完全全就是採用中國政權的觀點。這一點在讀本書時必須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