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30, 2019

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放假在家閱讀日本學者川本芳昭所寫的「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這本書由是Chung Wen Kao和Ming Chung兩位學長推薦的。

目前看了快兩百頁,我覺得非常好看,相形之下我在台灣所受到的歷史教育根本就是垃圾——而且還是不可回收的那種。只有實驗高中的歷史課還好一點(因為老師完全不管課本)。可惜當年一週一節課只上了高一一年,學得太少。

不過我認為「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這本書還是有點問題。不曉得是作者還是譯者的問題、或者是作者選擇以中華視角闡述中華歷史,書中仍把「大一統」視為中華文化的正統。不管是講胡漢民族的融合,還有以「猖狂」描述山越與孫吳政權的對峙,在在都顯示以中華為中心的史觀。

另外,在本書187頁「現代中國民族分布圖」不僅劃入台灣,還將台灣原住民以「高山族」標示,完完全全就是採用中國政權的觀點。這一點在讀本書時必須特別注意。

Thursday, November 28, 2019

破除中華話術

終於等到有人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了!

我相信我不需要強調我的中文程度還不錯。就因為當年喜愛中華文化,意識形態是被洗成小藍的。這兩者的關連,簡單來說,中華文化強調道統,而中國國民黨牢牢抓住道統,加上家父長的保守威權心態,讓一般人心裡內建中國國民黨就該執政,其他黨是野心勃勃想篡位的亂臣賊子。這種心態跟民主政治是完全不相容的。也因為中國國民黨不可能放棄這個道統(才能維持他們的執政甚至在台灣存在的正當性),他們不會放棄跟中國統一的最高指導原則。

我到美國唸書以後,有好幾年幾乎沒跟說中文的人來往,再加上當時很專注在論文上;物理研究非常需要critical thinking,而來往的歐美人很鼓勵我表達自己的想法、內心深處的感覺與渴望,他們鼓勵我不要因為害怕講錯就不敢講,讓我覺得內心的感覺和渴望是真實的、值得肯定的,不需要因此有罪惡感。這樣的文化薰陶下,我再回頭看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歷史,就開始覺得感同身受、覺得二二八的濫殺非常恐怖、覺得國民黨特務的刑求讓人很痛苦、覺得沒有追查咎責是不可容忍的事、覺得不能用國家安定的藉口踐踏人權。

然後我開始反省為什麼在台灣時,看到一樣的資料,卻不會有同樣的反思。這些反省最後都指向最基本的問題出在接受中華文化洗腦培養出的意識形態。因為中文程度不錯,我對中文詞彙與語境滿敏感的,也因此格外警覺到整個台灣社會的教育、媒體、文化、娛樂通通在黨國意識形態的籠罩之下。

當年還在台灣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這個情況了。舉個例子,2002年左右台灣藝人開始稱中國為「內地」,我就覺得不對。我一直到2013年左右才看到多數人開始發現這個稱呼的問題。不過,在排完中華儒毒之後,確實更理解整個系統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可惜這個問題在台灣很少人討論;我2016年之所以欣賞基進黨,就是因為他們中有人討論這一點;而我也觀察到今年在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的年會中,有關台灣文化的兩個演講(黃惠禎和施芳瓏)都沒有觸及到這個基本問題。當時也有點失望。

另外講到中文之不精確與沒有邏輯。做科學研究時試著用英文和中文,就會感受到兩者的差別。台灣中文教育中追求漂亮的作文,寫不出嚴謹精確的論證。因為中文的結構,要寫得嚴謹精確,就得加入很多傳統中文看起來很奇怪的贅字與冗句,文章就不會漂亮。

Wednesday, April 17, 2019

紀錄片「紅盒子」

在飛機上看了紀錄片「紅盒子」,講的是布袋戲師父陳錫煌的故事。陳錫煌是「亦宛然」師父李天祿的長子,因為李天祿入贅陳家而姓陳。紀錄片中用非常感性的手法描寫布袋戲的衰微,父親對陳錫煌所造成的陰影與父子之間的矛盾,並將矛盾的源頭指向陳錫煌之從母姓。

我覺得紀錄片的鏡頭和音樂都很用心也很精緻,但是劇情對我而言有點空虛,甚至有點不耐。或者說,整個敘事的角度太傳統,因此我覺得少了很多我想知道的東西。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布袋戲的觀眾越來越少,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少呢?有沒有分析要怎麼樣讓布袋戲創新來吸引觀眾呢?霹靂布袋戲做了很多現代的聲光效果,戲偶也越做越大、越來越精緻來吸引觀眾,目前看起來這個模式也滿成功的;我覺得不見得要朝這個方向走,但是我很不欣賞一味地自怨自艾懷才不遇。我覺得,如果真的覺得布袋戲這麼好,應該利用紀錄片努力向觀眾表現布袋戲之美。紀錄片中有一段描寫陳錫煌親自登門把很多文武場的老師父們找回來搬演一場戲,但是紀錄片卻只播出一小小段,讓我心裡一直吶喊不要換場景我要看戲啦!

話說回來,習於中華文化的人很容易有這樣的思考模式,所以也不能說是紀錄片導演或是布袋戲師父專有的問題。

紀錄片也試圖著墨李天祿與陳錫煌父子間的心結與矛盾,但是我覺得寫得不夠深刻,就覺得又是一個傳統中華文化下的父子情節,沒有太特別之處。

紀錄片以一齣布袋戲「巧遇姻緣」作結。其實不管是片頭陳錫煌空手示範操偶技巧,片中幾番片段如老頭抽菸、少女梳頭、書生寫字、交換翻滾,種種操偶技巧和細膩度都令人驚艷。然而,最後的巧遇姻緣都沒有這些細節。另外,布袋戲的台語口白在紀錄片中幾乎沒有著墨,我覺得非常可惜。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是一齣很感性但畫錯重點的紀錄片。

Monday, December 24, 2018

王文興「家變」

這本書不錯看。對這個時代的讀者來說,恐怕沒有當年書評所評價的高度——我常常說,現代的讀者越來越難搞了。不過還是可以想像,1972年發表的保守台灣社會,這本小說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相當有突破性的。

小說由已退休的父親離家出走開始,在母親與主角范曄發現父親失蹤、尋找過程中,穿插了范曄成長的回憶。因為很喜歡白先勇的作品,雖然我沒有讀過意識流的理論,還是很容易看出王文興這本小說用的是意識流手法。比起白先勇慣用的手法,王文興的內容分段:A, B, C等拉丁字母章節寫得是現在,而數字的章節寫的是回憶;因此讀者很容易分別何者為今何者為昔,今昔轉換毫無疑義。然而,在句法上白先勇沒有特別的突破,而王文興拆解又重組作品中的句子,以致於在中文慣用者眼中,白先勇的文字看起來很順,而王文興的比較窒礙難讀。 

主角范曄從小到大的心路歷程中,作者描寫了幼年范曄對父母強烈的愛,但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形象一一幻滅——范曄大約生於二戰結束的時候,幼年時隨著父母從福建移民(逃難)到台灣;跟父母比起來,范曄受到相對完整的教育。也因此,隨著范曄長大成人,與父母——尤其是父親——的世代斷層越來越大,父子的衝突也越來越激烈。范曄一方面看不起父親,一方面書中沒有明說,但我想他又不敢真的超越父親。偶像的破滅和心中的束縛讓范曄越來越糾結、越來越痛苦,行為上對父親也越來越惡劣。這種糾結,想要在心理上斷開原生家庭卻斷不開,我覺得是儒家文化下很普遍的現象。我沒有認真搜尋這個問題,不過這幾年陸陸續續看到不少討論。總體的傾向是鼓勵大家坦白面對自己內心的需要、匱乏,不要因為道德的枷鎖而不敢承認內心真正的想法。這是比較健康也值得鼓勵的方式。

結構上我喜歡作者在范曄幼年回憶的篇章短,思想稚嫩,而范曄成長過程中回憶的篇章越來越長,思想也漸漸變深(雖然到底也沒有真的很深)。回憶的描述隨著主角的心智成長。

而在文字的形式上,作者和許多評者都指出作者有意創新文句和字彙,但是我並不覺得有其必要。許多不常見的字彙讓我覺得可能是從方言脫胎而來的,說起來也不是真的創新,但是能讓口語更生動自然,這一點我覺得不錯。不過句型上的創新——我應該算是對中文感受相當敏銳的——卻感受不到作者的深意。有可能作者是受到英文意識流手法的啟發;Gianluca說James Joyce把文句碎片化,所以他從來看不懂。另外,在回憶的篇幅中時常出現代人稱不清楚,需要用括號說明是父親、主角、還是其他角色。雖然不排除作者刻意為之的可能,我還是覺得這顯示作者對中文的掌握程度沒有好到隨心所欲實驗新句法。總而言之,我肯定王文興的嘗試,但是在句法上的嘗試並不怎麼出色。

Monday, February 26, 2018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is a very interesting book. It describes the mindset of Eastern Asian people, which, unfortunately, from what I've observed, didn't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more than 400 years. From my recent re-reading I got a lo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refore recommended it to Gianluca.

The way that the emperor called for a strike is a creative approach against the entire bureaucracy system. Of course, i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ation of the dynasty.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on Amazon

最近正在重閱黃仁宇的著作「萬曆十五年」。我記得第一章「萬曆皇帝」是高一歷史課的指定閱讀資料。或許是出身於非師範體系,唐遠華老師的課程跟傳統歷史課不太一樣。可惜我是讀吳姊姊講歷史故事和錢穆長大的,當年完全看不懂黃仁宇想表達什麼.....

不過近年來經過了反洗腦排毒程序之後,這次重閱我發現我終於看懂了,而且受到很多啟發。很遺憾的是我覺得台灣社會很多思維跟 1587年沒差太多,可以說整個社會還沒完成現代化。我覺得讀這本書可以系統性地了解很多台灣的社會現象與輿論風向。我推薦Gianluca看這本書來了解東亞社會的思維。Gianluca說:

你說你高中老師很特別,會帶學生看特別的課外讀物?這讓我想到某款線上遊戲....
我:幸好我讀高中時已經解嚴了,小蔣也掛了....

是說我覺得萬曆皇帝罷工以示對文官集團的抗議滿有創意的。

Saturday, February 17, 2018

Miracles

When the Israeli speaker was introducing "WIMP Miracle" in his seminar talk, Michael Peskin raised his hand,

"Israelis are insane with miracles."

Sunday, February 11, 2018

People on Bills

Gianluca checked the people in the Italian Republic bills: Giuseppe Verdi, Marco Polo, Maria Montessori; Galileo Galilei, Guglielmo Marconi; Cristoforo Colombo, Vincenzo Bellini; Dante Alighieri,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Alessandro Volta; Tiziano Vecellio;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Lorenzo Bernini; Alessandro Manzoni,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Raffaello Sanzio.

Me: The peopl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known as Taiwan now) bills are Chiang Kai-shek, Chiang Kai-shek, Sun Yat-sen, Chiang Kai-shek, Chiang Kai-shek....

Gianluca: There is in fact a bill called "Machiavelli", but he's not portrait on it. You know at least by name almost all of them! (probably not Montessori, Bellini, Bernini and Caravaggio).

Gianluca: But from what you said I am winning that challenge, since I know all the characters in Taiwanese bills. All the two of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