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3, 2021

岡田英弘「中國文明的歷史」

岡田英弘這本書不曉得能不能算是講談社的「中國歷史的長河」套書精華版。我認為這本書的觀點和「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是類似的,兩者也都強調近代中國在文化上其實是跟隨日本的腳步。不過,我覺得岡田英弘這本書的結構很謎:前半本很明顯重點在文化,歷史反而是次要的主題;但後半本花了很多篇幅在講蒙古帝國的系譜——包括元代和清代蒙古各部族的分裂、更迭——但是我看不出來這些瑣碎的歷史事件跟整個歷史的走向——比如說蒙古征服世界的動機——有什麼關聯。

岡田英弘所定義的「中國」,始於秦朝統一中國本部,終於日清戰爭清國戰敗。本書開章明義就是「中國」起初的意思,也花了不少篇幅說明「漢文」這個語言,以及所謂「中文」的流變。「漢文」是一種書面語,按照漢字表意的特性,人工創造出來的。與平常口語截然不同;而「中國」(漢人所在的中國本部)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語言。文言文是書面語這件事,在中文系是不太常被提起的常識。我記得國高中國文課老師偶爾會提,但是從未特別強調。我以前國高中時曾經很疑惑:平常講話若是用文言文,到底有誰聽得懂?!我自己都承認我絕對聽不懂。

此外,本書也提到現代漢語——現在的華語主要是奠基於清代滿洲、居住在滿洲的漢人(其實是漢化的朝鮮族)和蒙古人溝通的語言。這個語言可以說是滿洲語和山東話的混合。現代華語則是去除了滿洲語、引入了和製漢語(包括詞彙和文法)而成。也因此反切在現代華語不存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當年創作近體詩和詞時,不得不極度依賴韻書;同時也很困擾描寫現代生活的一切沒辦法自然融合在近體詩和詞的形式中。

岡田英弘寫到清代末期時,有提到東土耳其斯坦在1882年被清政府設為行省「新疆」,而台灣則在1885年被設為「台灣省」。從此這兩地從帝國的邊陲變成帝國的一部分,而這也意味著大清帝國從滿蒙聯合統治漢人、保護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轉型成滿漢聯合,統治其他民族。圖博、蒙古、穆斯林深感被背叛,也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紛紛尋求獨立。另外,對台灣而言,等於是1885年設省,1895年就讓渡主權給日本了。所以說大清,或是「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不過書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都把台灣畫進去是怎樣?!)

以下是零碎筆記:

  • 蒙古帝國非常去中心化。即使是忽必烈的盛世,忽必烈政權一直都和海都(察合台家)打仗。
  • 我不了解為什麼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記述元皇室的權力鬥爭?
  • 雖然在宋代的篇章有提到朱子學在元代正式變成官方詮釋儒學的觀點,在元代的篇章沒寫太多文化方面,也因此沒有當時的脈絡。
  • 胡惟庸案是洪武帝直系軍隊和紅巾軍體系的鬥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解釋。
  • 明朝制度是繼承蒙古帝國的傳統——十進位法命令系統的組織。
  • 明朝的官僚派是從哪裡冒出來的?本書有提到官僚派與紅巾軍體系的鬥爭(而且大獲全勝),從黃仁宇的著作中我也知道明代官僚體系堅不可摧,但是我不了解官僚體系是怎麼形成的。

Friday, February 12, 2021

春聯2021

臨時抱佛腳果然來不及......趕在除夕晚上十二點前貼上春聯。如果有人問,我就說是醬滷咖寫的。 XDDD

因為字還是太醜,就沒有寫新擬的聯句,而回收了國中時寫的舊梗(是說也是偷王維的梗;王維本人也感到相當緊張)。雖然原作寫的是秋景,卻意外地貼切這個季節北加州的景色。不過「晚來」兩字在文意上有點累贅,有空再來想要怎麼改。

第一次用萬年紅,感覺很特別。我覺得跟大學時的字比起來好像有好看一咪咪(所以大學時我到底是寫得多醜 Or2),似乎也克服了一點對瓦當的恐懼。

新年快樂!




Saturday, February 6, 2021

王羲之的加密郵件

今天一邊臨摹王羲之的「逸民帖」,一邊碎碎念:
收到這張帖子的人到底是怎麼看懂是在寫什麼啊?沒有楷書註解我根本看不懂。
醬滷咔:這是加密郵件。

世說新語可以加一條。

世說新語,棲逸第十八:

王右軍善書,其書也飄若遊雲,矯若驚龍,而人莫能辨。
或問曰:逸少亦知加密郵件?
右軍對曰:略懂。
時人謂之超前部署。

Sunday, January 31, 2021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簡明版

史明這本書著重在日治與戰後台灣人反抗威權,其他方面著墨不多。以一本歷史專著來看我覺得普通而已;這本書之所以重要(綠吱聖經)應該在於是台灣人觀點的先驅。或許完整版有更深入的討論,但我找不到書。這本書中史明的漫畫很可愛。

總體而言,我覺得史明是「漢系」台灣人視角,因此會看到很華很漢本位的意識形態,對天朝體系的疆界也不清楚。書中所有的問題都用殖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對立——同時也階級剝削——重合,然後台灣人意識從此而生。一方面我會質疑這樣的歸因是否太過簡化?不過另一方面,我覺得以台灣社會的文明程度和被統治的力度,或許這個看似簡化的觀點真的符合實際狀況。

台灣戰後「喜迎祖國」之後一連串的悲劇,可以說是台灣的資產階級——包括一群靠山、半山——「貢獻」良多。史明對資產階級的批判毫不留情,尤其是對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和一般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很不同,也讓我有不同角度的思考: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跟陳儀政府提出的要求很多是根本性的改革。我很想知道這些委員當時覺得自己有什麼籌碼,為什麼覺得陳儀會跟自己談判?我覺得台灣人當時並沒有什麼籌碼。

此外,我也覺得處理委員會拍給蔣介石的電報真是廢到笑。完全就是華腦思維,幻想有個公正英明的皇帝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至於戰後美援、日本投資,結合國民黨跛行的資本主義,建立了台灣經濟、進出口貿易、加工出口區等等,史明稱之為「新殖民主義」(也有人稱之為「新帝國主義」)。不過我覺得今天的全球化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如此也暴露出支持全球化的「左派」的盲點。

二二八事件和附錄謝雪紅的悲劇,讓我覺得謝雪紅也是充滿爭議:她似乎有組織、打游擊的才能,但是又背叛了二七部隊使其群龍無首;她一方面對共產黨中央絕對服從而做出不智的決定,但又相當硬氣。

整本書中史明一直強調四百年以降台灣無產階級鄉民的武裝革命可以看出台灣人已經有獨立意識;但是我不確定這到底是真的還是作者心中幻想的投射?


番外

在二二八事件中,史明把為什麼賣私菸、查緝私菸的來龍去脈寫得很清楚。當年台灣人的反抗可不是像現在那種和理非非。不過我看到史明形容抗議人群把查緝員留下來的吉普車連同香菸、鈔票一起燒掉時,忍不住想大叫:請等一下!(不想寫火星文請大家用台語念)鈔票和香菸你們要還給林江邁啊!怎麼這樣燒掉啊啊啊~!!


Saturday, January 2, 2021

梁羽生「江湖三女俠」

因為看了「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這本書,忍不住回頭翻翻梁羽生兩本寫大清全盛期的小說「江湖三女俠」和「冰川天女傳」。

是說梁羽生和金庸,我還真不知道誰比較華腦....當然金庸小說的寫法借鑑西式寫法比較多,故事比較有架構也比較精彩;梁羽生就是很傳統中華小說的套路。尤其是通篇民族主義和華夷之辨實在讓我白眼翻到外太空去。不過梁羽生有幾點很特別、或者可以說比金庸「不華」的地方:

一、精彩的女俠形象,獨立的女性人格。梁羽生的女主角都有他們的人生追求,相形之下,金庸小說的女主角基本上就是「功能很多的花瓶」。
二、武學的最高境界是正邪合一,以正派武學補足邪派武學的缺點,融合而更上一層樓。金庸的武學世界基本上是正派武學為最高。
三、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勝舊人。這點在金庸小說裡是看不到的。

另外梁羽生的特點是擅長寫名士型狂俠(我大學時期非常喜歡這種個性的角色),和曲折糾結的感情。不過梁羽生的作品水準參差不齊,名士型狂俠寫多了流於雷同,而感情關係在某些作品中又單純到不值一提。

這次隨手翻書,倒是讓我重新發現了唐曉瀾這個角色。唐曉瀾是「江湖三女俠」份量最重的男角(另一個可以說是甘鳳池);其他兩位女俠的配偶沈在寬和李治其實沒什麼戲份。我以前看「江湖三女俠」,覺得唐曉瀾不過是個漢文小說傳統裡的廢柴男主角(下次要來寫篇漢文小說的廢柴男主角傳統),婆婆媽媽又多愁善感,什麼事情都要問呂四娘,每次都被敵人打到仆街要別人救,馮瑛到底是愛他哪一點。不過這次隨手翻書,我覺得這個角色很平易近人:他煩惱的事情其實我們平常人遇到也會煩惱;像我們這種雜魚也都是一步步慢慢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就像唐曉瀾穩穩地把武功越練越好,後來不知不覺也就變成天山派掌門了。他跟馮瑛、楊柳青的感情糾葛應該也是批踢踢男女版的家常便飯。就是個沒什麼外掛也不會自命不凡、讓讀者感到相當親切的男主角。

金庸小說的主角這麼平易近人的大概就是令狐沖了,不過令狐沖還是開了外掛。韋小寶比較無賴,算是對武俠小說的顛覆,但不夠像平常人。陳家洛在這方面有點像唐曉瀾,同是多愁善感的書生,連身世都異曲同工;但是陳家洛在感情上拖泥帶水,加上他災難級的政治判斷,整個很顧人怨。

Friday, January 1, 2021

歐陽詢無限位能井

小時候第一個書法老師是寫歐體,寫完他的字帖之後老師拿了九成宮醴泉銘給我臨。我完全搞不懂為什麼同學臨的是蘇孝慈而我卻要寫九成宮,而且當年我常常因為聽不懂他的外省腔華語而被他罵......Or2(九成宮寫到後來老師說我寫得不錯,雖然我還是不知道不錯在哪....汗~)

雖然我滿喜歡歐陽詢,可是長大之後不管寫誰都像歐陽詢到底是什麼魔咒.....歐陽詢無限位能井?!

其他臨九成宮的孩子是否有相同的困擾?每次看到褚遂良變成歐陽詢我實在很崩潰。Or2